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五分钟搞掂客户预审批 银行拥抱互联网有高招

2014年11月24日 13:35 来源:证券时报 参与互动(0)

  说起过去两年互联网对银行的冲击,除了余额宝包裹的货币基金让活期存款很受伤之外,真正意义上的改变非常少。虽然各家银行都在用网银等新渠道接触客户,但核心银行业务的作业大多都停留在前网络时代。比如贷款的审批,每个客户能够在银行贷多少款?怎么定价?有多大折扣?这些在网络时代本该是唾手可得的基本信息,现在大多是两眼一抹黑。

  这不是银行不愿意做出改变,事实是大多数银行没有能力这样做。因为一个简单地将后台风险审核流程推到前台的动作,涉及各种复杂的数据运算。这些运算可以简化为一长串的基本问题:什么年龄段的客户违约风险小?从事什么职业的客户违约风险小?有本地户口和无本地户口的客户有什么不同?结婚和未结婚、有小孩和无小孩的人群,从概率上讲哪一类风险更大?

  传统意义上讲,这些综合数据的筛选和判断都依靠有经验的信贷员来完成,后台的审核只是用形式和流程的复核去杜绝风险,对定价的干预并不多。通常规模越大的银行后台审批效率越慢,因为庞大的业务量都依靠审贷官人工逐笔审核。这种作业模式带来的客户体验,在网络时代确实令人抓狂,这也难怪从另一个世界掩杀过来的互联网大佬,能够高调地喊出“颠覆银行”的口号——因为他们能够让客户立刻就知道自己能够以什么价格,买到多少资金。

  但庆幸的是,由于互联网的冲击已让银行如坐针毡,一些有远见的银行正在努力尝试改善这方面的客户体验。上周,一家大型股份行就在最传统的房屋按揭业务上,推出了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基础上的新应用。这家银行通过对1000多万零售客户进行完整的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用一台iPad实现了不管客户在哪里,只要输入几个简单的数据,就能够让客户知道自己能够以什么价格在银行贷到多少资金。

  笔者亲身体验的结果是,5分钟左右就可以知道准确的审贷结果,然后做决定的选择权就交到了你的手中。这家银行零售信贷部总经理说,他打算用这个应用解决每个月200亿元~300亿元左右的信贷规模。换句话说,这家银行每年接近2000亿元左右的住房按揭贷款,都有希望在这一操作平台上快速处理。他的目标非常宏大——现在全行大约有800名专职的房贷业务员,以后要抹去一个零,80名就够了!

  要知道,即便是曾经以100亿元累计授信额轰动业界的阿里小贷,由于受实收资本规模的限制,每年最大的授信额度都很难与一家银行一个月的信贷规模相提并论。实际上,只要银行能够在客户体验上提升一半效率,互联网做金融的梦想基本就可以宣告破灭。因为互联网时代的金融仍然是金融,互联网不能包办一切。

  这家银行零售信贷部总经理说,他计划未来将所有标准化的信贷产品的后台审核都向前台推送,让客户在第一时间知晓自己准确的审贷结果。因为标准化产品的特征,就是风险审核可以通过大数据和风险模型进行推算和模拟。在前网络时代,这种操作模式有一个业界耳熟能详的名称——“评分卡”。但在网络时代,他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打破时空约束的便利性,将评分卡装入移动终端,尽最大可能提升客户的服务体验。

  他对笔者透露了一个小秘密,为了做到在5分钟之内完成客户的预审批,他花了整整3年时间,反复调试和开发后台。言下之意,改造后台拥抱互联网并不容易,但一旦做成了,不仅同业的竞争对手望尘莫及,来自互联网的竞争压力也将成为小菜一碟。  记者 罗克关

【编辑:张明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