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破产谣言给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敲响警钟

2014年11月27日 08:11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日前,一则“民生银行武汉分行已经宣告内部破产”的网络消息,迅速成为舆论关注焦点。尽管事后被证明这是虚惊一场,但却反映出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传播新格局下,银行机构切不可放松声誉风险管理。

    因谣言而起的个案,是对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考验。在上述事件中,不少人揣测其与3个月前民生银行武汉分行客户8000万“理财”资金争议有关。当时,13名客户称,他们共8000万元的存款“买了银行理财产品”,殊不知却是借给了素未谋面的公司;银行方面称,这是存单质押业务,不知道发生了借贷,客户的损失与银行无关。至今双方各执一词,未达成解决方案。有网友在网上贴出了几天前这批客户到民生银行武汉分行门前举条幅维权的照片。

    商业银行的声誉风险点,通过媒体发酵,最终形成影响声誉的事件。近来,这类事件日渐增多。今年3月,江苏射阳农商行遭遇挤兑,导火索是一储户要取20万元现金,因未预约被该行拒绝取款。随后,“射阳农商行要倒闭”便在坊间传开。民生银行武汉分行的遭遇也类似,幸运的是,“破产”谣言还未造成严重后果。然而,这类事件应引起存在类似潜在风险的银行机构关注。

    金融竞争进入白热化时,个别银行机构开展金融创新,往往只从自身出发,考虑如何能无风险套利,将收益留给自己,将风险和损失转嫁给客户。长期以来,我国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不足,银行每次看似占尽便宜,实则透支了自身的信誉,埋下了声誉风险的隐患。

    令人担忧的是,至今不少银行机构还没有认识到,新的传播格局下自身在声誉风险管理中的漏洞。他们只是将声誉风险管理简单地理解为消除负面舆情,却忽视了在整个运营过程中坚持贯彻。这突出表现为:在产品设计时,不考虑是否在道德上站得住脚;评价体系只管是否能赢官司,却不管是否会输掉口碑。其实,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日积月累的负面评价也是一种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管理,是银行风险管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改革不断深化之际,希望破产谣言事件,能给银行业再次敲响警钟,切实关注消费者权益保护,关注全流程化的声誉风险管理,勿再为“赢了官司却输了口碑”沾沾自喜。

    新华社记者 沈翀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