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存款保险制度意味着什么?

2014年12月01日 09:58 来源:证券时报 参与互动(0)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相当于给中小储户系上一条安全带。

  2014年是中国银行业的“多事之秋”。1月份前后,各大银行普遍签署了“生前遗嘱”;到了11月末,存款保险制度即将诞生的消息又见诸报端。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国家对银行业的管理越来越市场化,换句话说:中国的银行以后“有资格死亡”了。

  中国金融业萌芽很早,最迟在南北朝就出现了银行的雏形。到唐代,随着中西商业文明的交融,金融业更加发达。在中国漫长的金融史上,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钱庄)不能破产,是计划经济实施之后才有的事情。过去60多年里,银行基本上是国有机构,背后是国家信用,当然不宜破产。

  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银行业正面临三个新情况:一是利率市场化,二是对民营资本开放,三是互联网金融的搅局。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银行业将出现三大变化:第一,银行数量急剧增长,中小银行越来越多;第二,行业竞争将空前激烈,利差越来越小,资金成本越来越高;第三,中小银行经营风险越来越大,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将成为可能。也就是说,银行破产的几率大增。

  那些民营资本的中小银行如果出现经营风险,国家不可能全部兜底。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建立一整套制度,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也就是说,国家需要为银行业建立一套“丧葬制度”。

  所谓“生前遗嘱”,就是银行在没有遇到危机的时候,就需要制定一套预案,交代清楚,如果出现破产风险的时候,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步骤救助,按照怎样的方案来清理其资产。遗嘱中一般会包括:激励性薪酬怎么样回吐,红利回拨或限制分红制度,业务的分割与恢复,机构的处置与处理。

  仅有“生前遗嘱”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很难给储户带来更为可靠的利益保护。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相当于给中小储户系上一条安全带。

  存款保险制度上世纪30年代诞生在美国,目前已经被多数国家采用,中国早就酝酿引入这一制度。现在随着金融业开放和利率市场化的倒逼,正式出台已是箭在弦上。

  那么,当银行“可以死”以后,投资者应该注意点什么呢?我觉得至少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慎重选择在中小银行存款。很多中小银行,特别是金融风险、房地产风险比较高的地区的农村合作银行、小型民营银行,轻易不要将资金放进去。这些银行是最脆弱的,一笔大的贷款出现问题就可能翻船。所以,轻易不要被人情或者高息所左右,把钱存入不靠谱的小银行。

  第二,如果存款量大,最好分散到多家银行。根据媒体的报道,将来存款保险保障的上限,大概是每人50万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如果银行破产,50万以下的储户可以在保险的帮助下全额拿回存款。超过50万的部分就很难说了,也许都拿不回来,也许只能拿回来一定比例。

  第三,银行出现问题的时候,50万元以下存款是有绝对保障的,但理财产品不属于存款,不在存款保险保护范围。

  (刘晓博 作者系深圳商报编委)

【编辑:汪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