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为输血实体经济开新门

2015年01月16日 08:09 来源:证券时报  参与互动()

  证券时报记者 朱凯

  近日,中国银监会批复了27家股份制银行及城商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资格,开启了该项业务的备案制先河。

  从表面上看,银行机构作为信贷资产的操作主体,这一资产证券化行为可以优化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水平,提高其资金运用效率。而结合我国近年来利率市场化快速推进的现状来看,此举也有望间接拓宽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渠道,可谓是为实体经济输血开了一扇新门。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相关政策的推进,商业银行不可避免遭遇到存款增速低迷、负债端成本被动提升的窘境。央行2012年6月、7月以及2014年11的三次不对称降息之后,银行的贷款与存款利率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比如说,5年期(含)以上贷款利率由2012年6月之前的7.05%一路下调至如今的6.15%,1年期定存利率虽然由彼时的3.50%降至最新的2.75%,但由于上浮区间同时扩大为基准利率的1.2倍,目前银行实际的1年期资金负债成本达到了3.30%以上,净息差缩窄明显。

  未来这一趋势还有可能加剧。仅凭货币当局的降息等价格调控手段,或难以立竿见影地引导资金“脱虚向实”。急需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想要通过银行获取信贷资金,依旧会困难重重。

  昨日公布的2014年1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情况远逊于预期,也侧面印证了这一现状。

  尽管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息差那扇门越关越小,但与此同时,监管部门已在通过同业存单、信贷资产证券化等新手段,为市场相关主体开启另一扇门。与之相配合的,还有央行等部门适度宽松的政策取向以及不断更新的定向货币工具等。

  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把银行手中原本不流通的贷款、应收账款等金融资产,转换为可流通的资本市场证券产品。这一过程中,银行是该证券的发行主体,通过风险隔离独立机构,将相应证券产品打包售出。通过这一操作,银行真实出售了部分表内资产,获取了现金和流动性,资本充足率得以改善。

  由于银行的贷款资产被激活而走向了市场,反过来又可以对银行的放贷行为形成正面刺激,有助于提升操作的透明度及风险偏好。更为重要的是,久遭诟病的我国间接融资比例过高的问题,也可以借助信贷资产证券化“备案制”的东风而逐步纠偏。贷款被转化为证券的形式后,相当于贷款在市场中获得了再融资的可能。此举既分散了银行信贷风险,又优化了我国金融市场的融资结构,为缓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拓展了新的视野。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