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首季货币政策或仍以定向刺激为主 A股有压力

2015年01月23日 09:49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

  中国央行时隔一年重启逆回购 同时增量续作MLF

  周小川表态货币政策保持稳定减弱短期降准预期

  编者按

  最近几日,沉寂已久的央行动作频频。先是北京时间前日晚间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瑞士达沃斯表示中国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定。紧接着昨日,央行在公开市场进行5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这是时隔一年后,央行重启逆回购操作。前日,央行正式确认对部分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展开MLF。

  受央行相对偏暖的风向影响,昨日A股再涨0.59%,连收三根阳线,并回补周一暴跌留下的缺口。但有分析认为,即使市场预期春节前会降准降息,央行频繁采用结构性工具调节货币供应也表明,实际的降息降准可能来得更晚些,因此,在两融增长受制后,指数反弹中依然要谨慎。事实上,指数持续大幅上涨仍有压力,沪深两市成交量小幅回落。不过,题材股活跃,前期抄底的军工板块大涨。

  分析认为,长期看,降准和降息与否取决于经济形势需要。此外,央行再度开闸放水,让降准降息等放水操作成为可能。

  广州日报讯 昨日中国央行在公开市场进行了500亿元人民币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3.85%。央行上一次7天期逆回购操作是在去年1月21日,中标利率为4.1%。

  当下流动性并不紧张,逆回购也无法提升“不差钱”的银行信用投放的意愿,因此此轮逆回购有助于助推市场收益率下降。

  中长期利率工具 或不久出台

  民生证券认为,央行逆回购释放的更多是价格调控信号。当前外汇占款几乎零增长,央行可通过主动投放流动性,实现货币政策利率调控的转型,3.85%可能是央行认可的7天利率上限。既然短期利率调控工具已现,预计中长期利率调控工具不久亦将出台。

  自2014年11月27日起,央行连续15次暂停了公开市场的任何操作,而前晚,央行正式确认在近期对部分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展开了中期借贷便利操作(MLF),除了2695亿元到期续作以外,央行还新增了500亿元MLF,这是央行近两个月依赖的首次净投放资金。

  货币政策 再次放松可能性大

  就在市场猜测央行连续的举动究竟透露何种信号的同时,前日的2015年冬季达沃斯论坛上,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发表讲话称,他对中国经济前景表示乐观,中国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定。媒体引述周小川行长的表达称,中国央行无意向市场注入过多流动性。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表示,周小川讲的是货币政策的追求,但投资人更关注短期如何降低实际利率,保证保增长需要的流动性。

  事实上,货币政策宽松与否、宽松的节奏、宽松的方向和政策工具的运用,央行通常考虑三个变量:稳增长、通货膨胀和流动性。分析认为,通过这三方面来看,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其他宽松措施 将陆续有来

  分析称,尽管MLF期限仅3个月,但到期后商业银行较容易申请展期,所以该工具与降准作用更为类似。

  民生宏观认为,近期股市已趋降温,在实体经济下行的高压之下,货币宽松渐行渐近,未来还会看到PSL、降准和其他宽松措施。

  资本市场:

  降准或推迟挫追高意愿

  量能不足题材股活跃

  截至昨日收盘,上证指数报3343.3点,上涨0.59%,这也是继周二以来连续第三根阳线。创业板则继续大涨1.25%,指数再创历史新高。题材股活跃,军工、互联网等表现较好。包括银行、券商等在内的权重股均开始回调。投资者追高谨慎,成交量未明显放大,全天成交仅4079亿元。有券商分析师指出,央行连续使用结构性工具来调试市场流动性,意味着全面降准时点可以进一步推迟,最可能的时点在今年二季度。广发证券分析人士指出,周小川最新讲话打消了大幅释放流动性的预期。

  前期超跌股安全性提升

  中航证券金融研究所分析师符旸指出,证监会对于两融业务的警示以及银监会对信托、委托贷款等警示,相当于间接表明证监会对于杠杆牛市的不认可。

  在证监会加大对两融业务监管后,A股融资融券规模增幅明显放缓,截至21日收盘,融资余额为1.095万亿元,比上周五降1.4%。融资融券交易占A股成交的比重也由20.69%降到18.95%。

  申银万国分析师严晓鸥表示,政策面向好仍是当前行情的最大推动力因素。资本市场重要性提升的逻辑仍在延续。建议投资者关注前期跌幅较大的优质成长股和题材股,如军工、互联网、国企改革、农业、环保等板块。

【编辑:张明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