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大公争议榜单或成P2P行业洗牌导火索

2015年01月27日 15:31 来源:中国青年网  参与互动()

  关注P2P行业的人一定会发现,今年来,各界对该行业的关注可谓异常火热。先是年度盘点,行业媒体曝出去年全年问题平台达270多家,“诈骗”、“跑路”便成为媒体报道P2P的热门词,也引起了投资者对风险的关注。

  而近日,银监会官网称将成立普惠金融部,业界普遍解读为这将成为未来P2P网贷的监管机构,与此同时,国内知名评级机构发布了一份包含266个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黑名单”和676个“预警名单”,此名单乍一出现,立刻引爆了整个行业,投资者在各平台的论讨也是前所未有的激烈。虽然该名单后来被指出存在多处硬伤,但多位行业人士认为,这也份榜单也从另面说反映了行业确实是标准不一、混乱不堪的局面,激烈争论必定会引起监管层关注,势必加快出台管理细则,这对行业长期健康发展将带来重大利好。

  投资者将更重视风险

  据网贷之家发布的《中国P2P网贷行业2014年度运营简报》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国内P2P平台已达1575家,但问题平台也剧增,全年问题平台达275家,也就是六个平台中就有一个是问题平台。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在投资中最关心的自然是资金的安全。

  当前银监会仅仅将P2P网贷纳入到普惠金融部监管范围,相关法规细则仍未出台,政策方面仍然存在很大调整空间。但随着相关部门严禁P2P行业自行提供产品担保,越来越多P2P机构除了引入第三方担保公司外,还开始探索引保险公司“入伙”的新模式。

  近期,有多家保险公司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多家P2P公司正与保险公司协商,为P2P产品提供履约保险保障。而在此之前,国内已经出现了第一家由保险公司承保的P2P平台。据悉,泰然集团旗下泰和网在2014年10月与中国人寿财产保险公司签署《建立互联网金融项目保险计划》的战略合作协议,启动在保证保险、信用保险和其他财产保险领域的全面合作,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由保险公司承保当时在国内尚属首家。

  记者采访到泰和网相关负责人表示,引入独立第三方担保机构,是为了通过风险共担在一定程度上转移经营风险。“强势的第三方不仅能以其专业性来保障风控做到位,还能减少平台的人力、物力投入,是一种整合资源,强势互补的做法。我们引入中国人寿财险这样的‘金融大鳄’,建立全方位的保险保障计划,是继风险备用金监管、第三方交易资金托管之后,再次为投资人增加的一道级别更高的安全防护措施。这种拥有高级别安全措施的平台,在未来竞争中势必更受投资者青睐,也是公司长期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

  虽然目前已经出现了这样的由保险公司“监管”的P2P公司案例,但在行业中,与保险公司合作并未形成趋势。一位欲与保险公司沟通合作的P2P机构主管坦言真正得到保险公司认可的P2P机构并不多。究其原因,保险公司内部对P2P机构设定了一套严格的准入门槛。除了需要提供平台业务模式、管理团队背景、P2P产品资产端提供方经营数据等资料外,只有保险公司内部测算认定P2P公司信用评级较高,才能开展后续的产品合作沟通。在此种背景下,市场对于规范监管的呼声也日益高涨。泰和网上述负责人也表示,盼望监管部门关注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最新动向和需要,通过监管的介入,设立行业门槛,实行信息披露,更好地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业,促进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投资回报将回归至10%—15%

  在监管政策迟迟未出台之前,投资者对P2P行业的热衷度也有所下降。记者从网贷之家发布的《2014年中国网络借贷行业年报》中了解到,2014年网贷综合收益率为17.86%。而在2013年,这一数据为21.25%。

  多个P2P运营人士介绍,网贷收益率下跌的确较为明显,外部经济下行、监管收紧、行业洗牌等原因导致收益趋于理性。有分析认为,2015年市场资金面将保持宽松,在网贷行业刚站稳脚跟的平台为谋求可持续发展,将逐渐下调收益率,平台收益率将逐渐回归至10%~15%之间。

  “2015年是关键的一年,行业越来越难。巨头进入,行业竞争加剧。”泰和网负责人表示,他认为,收益率下降“确实会影响一部分投机客的热情”。但他也表示,更多的投资人看重的是资金安全,并不仅仅是收益率本身。目前泰和网的平均年化收益就在14%左右,这是一个较为安全的收益范围,在增加投资者回报的同时也确保了平台稳定运营。“面对网贷平台的收益率下滑,公司本身应该加强自身风控团队的建设,并培养平台投资客的忠诚度,去应对可能面临的危机。”他说。

【编辑:程春雨】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