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1月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10.8% 贸易顺差创新高

2015年02月09日 13:20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

  海关总署8日数据显示,2015年1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09万亿元,同比下降10.8%。其中,出口1.23万亿元,同比下降3.2%,近10个月来首次下降;进口0.86万亿元,同比下降19.7%,创2009年6月以来最低增速;贸易顺差3669亿元,扩大87.5%,创历史新高。海关总署表示,自2015年1月起,全面发布以人民币计价的海关统计数据。这意味着,未来海关统计数据不再以美元计价。

  业内人士认为,进出口弱势开局,显示今年外贸发展的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严峻。随着对外贸易进入“新常态”,要处理好适应中高速增长和防止外贸“失速”的关系,尽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做到外贸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进口量价齐跌

  1月我国对美国、东盟出口增长,对欧盟、日本出口下降;进口方面均为下降。1月,我对美国出口2161.6亿元,增长4.9%;对东盟出口1679.9亿元,增长15.6%;对欧盟出口2071.3亿元,下降4.4%;对日本出口732.7亿元,下降20.4%。

  随着外需总体回暖以及各项稳定外贸举措逐渐发挥效应,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出口表现总体稳健,进口则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影响,自去年11月起连续出现负增长。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去年的高基数因素是影响出口增速下降的重要原因。从出口商品和出口贸易方式看,加工贸易和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均下降,凸显出口竞争力的减弱。

  连平称,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和内需疲弱,导致进口量价齐跌。虽然大宗商品价格走低带来进口价格福利,但进口量显著下降,这与上个月的情况完全不同,或许存在季节性波动因素影响,但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内需依然疲弱,微观企业生产订单减少、库存较高导致扩大生产的意愿不足,对进口需求减弱。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一些国家央行采取货币宽松政策,国际外汇市场风云变幻,竞争性贬值风险集聚,也成为影响外贸未来走势的变量之一。商务部外贸司司长张骥提示说,汇率风险对外贸企业产生巨大压力,企业需要总结经验并利用金融机构提供的风险规避工具做好应对预案。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学智说,1月份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乏力,同比下降11.7%,同时机电产品和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均有所下降,表明我国外贸传统竞争优势弱化;而当月进口降幅的加深,一方面是继续受到大宗商品价格走低抑制,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内产业转型升级、淘汰过剩产能仍将延续一段时间。长期以来,每年年初的外贸数据往往受农历新年等因素影响而出现波动,通常3、4月份以后的数据才能更加清晰地反映进出口运行情况。

  内需依然较疲弱

  对未来一段时间的外贸情况,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表示,今年春节位于2月中下旬,进出口同比指标可能有所改善。春节因素影响实体经济同比指标,增加了判断实体经济状况的困难。但从一般贸易顺差维持高位来看,内需依然较疲弱。人民币有效汇率升值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未来几个月的外需。

  连平认为,出口增速有望反弹。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持续走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美国经济在未来可能会有强劲表现,带动外需改善。从国内政策看,完善出口退税机制以及铁路设备“走出去”、“一带一路”等政策将推动对外贸易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带动出口稳定增长。预计春节之后出口增速有望在波动中反弹回正,实现中速增长。

  进口负增长态势难以显著改善。连平认为,产业转型升级、去产能过程仍将延续。整体判断,由于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和进口需求难以显著回升,预计短期内进口下降态势难以显著改善。

  海关总署署长于广洲表示,当前各国普遍把扩大出口作为促进经济复苏的重要手段,去年我国出口占全球份额进一步提高到12.2%,未来面临的国际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既要稳住“量”,又要提高“质”,这要求我们有针对性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巩固传统优势产品市场份额,扶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地位。

【编辑:张明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