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央行逆回购量减价跌 3月资金面改善仍需政策发力

2015年03月04日 16:11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

  本周二,央行开展二次降息后的首次公开市场操作。令市场略感失望的是,当日央行仅进行了35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则小降10BP至3.75%,下行幅度低于降息幅度;交易规模较上期略有下降,亦明显低于此前市场预期。在此背景下,银行间货币市场资金面仍延续节后的紧平衡态势,流动性格局未见明显改善。分析人士称,春节长假后的资金回流未能带动资金面如期放松,加之本周到期资金回笼压力较大,A股市场又将迎来新一批新股密集发行,3月资金面若想重回宽裕,仍需央行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预计未来央行公开市场投放规模有望加大,与此同时,央行仍可能推出SLO、定向或全面降准等其他流动性维稳手段。

  逆回购投放力度不及预期

  在上周末快速推出降息举措后,本周二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却传递出在总量调控上仍偏中性的政策信号。公告显示,当日央行在公开市场开展了350亿元7天逆回购操作,较上周四的380亿元逆回购略有缩减;中标利率为3.75%,较降息前下行了10BP。

  据WIND统计,本周公开市场共有2200亿元逆回购以及600亿元国库现金定存到期。其中周二共计有1100亿元逆回购到期。经过新添350亿元逆回购对冲之后,当日仍实现了750亿元的资金净回笼。如此推算,除非周四央行推出巨量逆回购操作,否则本周市场势必将出现较大规模的单周净回笼。

  交易员指出,虽然逆回购操作的延续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金面压力,但其在量价两方面均弱于各方的期待。7天期3.75%的操作利率虽较降息前下降了10个基点,较二级市场也低近100个基点,显示出央行继续引导资金利率下行的意图,但与本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下调25BP相比,其下调的绝对幅度仍相对偏低。

  在公开市场操作不尽如人意的背景下,周二银行间资金面仍旧延续了节后的紧平衡态势。由于大型机构出钱意愿仍旧偏低,主流资金价格整体继续运行在相对偏高的水平。数据显示,周二银行间隔夜、7天、14天、21天和1个月期限的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存款类机构)分别为3.45%、4.73%、4.87%、5.44%和5.32%。相较于本周一,隔夜和7天期环比持平、14天期下降5BP、21天和1个月期限分别上涨13BP和2BP。整体来看,周二的公开市场操作对资金面的改善,并没有明显的正面影响。

  资金面重回宽松仍需央行助力

  虽然央行公开市场操作节前净投放、节后净回笼符合惯例,但结合节后资金面持续偏紧以及中短期资金面影响因素来看,市场主流观点均认为,当前央行在数量调控上的宽松力度犹显不足,3月份资金面若想重回宽裕,仍有待于央行进行更多助力。

  国泰君安在本周二发表的最新债市观察报告中指出,春节后资金利率并未显著回落、资金因素依然紧张,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本周逆回购和国库现金定存到期2800亿元,叠加月初存准补缴,资金面预期偏紧;二是降准降息及放松预期加剧人民币汇率贬值,外汇占款流出加速,导致资金面被动收紧;三是开工旺季信贷投放加速,大行资金融出意愿下降;四是新股发行节奏加快,短期加大资金利率波动。仅就短期来看,随着新一批新股申购密集来临、3月5日存准上缴,资金缺口较大,将有赖于央行主动投放。

  中金公司本周也表示,随着市场对于央行货币放松预期的高涨,人民币贬值压力也在同步增强,去年11月份降息后,货币市场利率不降反升,且在春节长假后有所恶化,就反映出贬值预期推动的购汇需求上升已经对资金面产生了较为明显的负面冲击。该机构认为,资金面的紧张,说明央行货币政策放松力度不够,还不能有效对冲资金的外流,因此,虽然央行二次降息的动作快于市场预期,但中短期内央行仍有必要继续以降准和更主动作为的公开市场操作,以引导货币市场利率下行。

  此外,结合近几个交易日的资金面形势,有交易员也指出,要保证3月市场流动性的整体宽裕,央行后期至少须在公开市场逆回购、SLO等定向工具方面,继续加大资金投放力度。

  银行间货币市场利率居高不下

【编辑:张明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