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债市遭遇“倒春寒” 回暖犹待政策送风

2015年03月19日 14:03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

  3月初降息以来,债券市场不涨反跌,令市场预期中的“暖春”行情蒙上一层阴影。周三,财政部最新招标续发行的7年期国债中标利率落在机构预期之内,但偏低的投标倍数仍显示出机构在当前环境下的谨慎态度。分析人士指出,市场对经济增长前景的判断出现分歧,利率债供给短期面临大幅增长,以及节后资金利率下降幅度弱于预期等因素,是导致近期市场出现调整的主要原因,短期来看,债市调整的压力依然不小。未来债券市场若想重回牛途,还需要等待更多引导货币市场利率下行的宽松政策出台。

  机构情绪谨慎 新债需求有限

  本周三,财政部就今年第二期7年期固息国债进行了续发行招标。来自中债网和交易员的信息显示,本期续发国债中标收益率为3.3624%,与此前机构给出的3.36%的预期均值一致;认购倍数为1.93倍,创下今年以来国债招标的新低,显示机构投标积极性不足。

  此前在本周二国开行7年期新债中标利率走高之后,机构对于本期7年期国债需求偏低已有较充分的预期。本周二,国开行招标的五期关键期限债券中,7年期品种中标利率高出市场预期约6BP,高达4.0530%。第一创业证券在本期国债的定价分析报告中指出,当前7年期国债和金融债的利差在各期限的利差中最大,因此预计7年期国债的需求不会很好。另外,该机构表示,由于10年期国债期货即将上市,7年期国债将不再是目前的5年期国债期货合约的交割券,这也会对本次招标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除了受到自身期限因素的不利影响外,本期7年期国债招标实际上更多延续了3月初以利率债一级市场需求不振的局面。春节过后,债券一、二级市场双双陷入调整模式。其中,二级市场中长端收益率由于在春节前降幅较大,节后获利回吐压力导致其回调幅度也相对较大,与之相应,机构对中长端新债的需求也更为谨慎。

  另外,财政部18日公告,将于3月25日招标发行今年第四期记账式附息国债。本期国债为3年期固息债,竞争性招标面值总额200亿元,不进行甲类成员追加投标,3月26日开始计息,按年付息,4月1日起上市交易。

  短调压力犹存 慢牛格局未完

  从二级市场来看,尽管3月初以来货币政策利好不断,如月初降息、央行逆回购利率先后两次下调、MLF增量续做等,但债券市场获得的提振十分有限,收益率不降反升。截至3月18日的数据显示,3月份以来五个关键期限固息国债的中债到期收益率分别上行约6BP、10BP、12BP、18BP、19BP,其中,中长端上移尤其明显,呈现出显著的陡峭化上行特征。

  分析机构指出,多项因素共振,造成近期债券市场陷入调整模式。一是,财政赤字放宽、财政信贷投放加速、基建发力等一系列政府稳增长措施下,市场对经济的悲观预期得到缓解。有机构预测,一季度经济很可能在7%以下,结合7%的2015年增长目标来看,经济增速可能会在一季度见底;二是,节后资金面虽然持续趋松,但资金利率下降幅度低于市场预期,货币市场利率居高不下成为机构不敢继续做多中长端利率的“心病”;三是,3月下半月起,金融债、铁道债和万亿地方债务置换债的发行供给猛增,将持续考验市场的承接力。国泰君安证券等机构认为,尽管当前基本面数据偏弱,但供给冲击、流动性偏紧、货币宽松效果偏弱等因素累积下,债券市场仍面临进一步调整的风险。

  不过,从更长期限的角度来看,仍有不少机构对于债券长期慢牛格局持乐观态度。如兴业证券认为,在地产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企业内生性的信用风险仍在恶化的情况下,政府要保7%,还需要做很多动作,包括需要更大力度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也就是说,即使从保增长的角度而言,无风险利率和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也需要大幅的下行才能做到,而这个过程中,债市至少还会经历一波走牛的过程。

  而从货币市场利率“栓塞”的角度来看,在本周二央行二次下调逆回购操作利率之后,机构普遍预期未来还将有更多的宽松政策“暖风”吹来。申万宏源证券表示,逆回购利率下调反映央行引导资金利率下行的意图,而在对资金利率明确的引导意图和偏弱的实际效果之下,降准或货币市场投放等量的配合还将继续到位,最终使实际利率向合意指导利率回归。海通证券亦指出,本次逆回购利率再次下调或意味着央行态度正在发生转变,货币市场利率有望下行并打开债券短端和长端继续下行的空间,利率长期向下的大方向依然看好。

  3月以来银行间固息国债收益率曲线陡峭化上移

【编辑:张明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