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央行定向降准扶持“三农”效果显著

2015年03月26日 10:10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

  记者牛娟娟农村金融服务一直备受各方瞩目。《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4)》(以下简称《报告》)日前正式出版,《报告》对2012年以来农村金融服务和改革最新发展进行了一次全面总结。

  金融投入“三农”绩效显著

  《报告》显示,近年来,在多个部门多项政策支持和广大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下,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力度持续加大。截至2014年,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农村地区贷款余额19.4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23.2%,较2007年增加2.86倍,年均复合增长21.7%。

  此外,农户贷款余额5.4万亿元,同比增长19.0%,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6.4%,较2007年末增长299.9%,7年间平均年增速22.0%;全口径涉农贷款23.6万亿元,同比增长13.0%,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28.1%,涉农贷款较2007年末增长285.9%,7年间平均年增速为21.7%。

  从数据显示的情况看,农村、农户、涉农等贷款增速显著高于GDP增速,贷款占比显著高于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高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

  2014年,人民银行于4月和6月两次实施了定向降准,分别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两个和0.5个百分点,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或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两次定向降准发挥了信号和结构引导作用,扶持‘三农’效果显著。”在《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4)》新闻发布会上,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陆磊表示,去年农村、农户、涉农等农字号贷款增速显著高于GDP增速,贷款占比显著高于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高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

  农村金融服务呈现三大特点

  “近两年,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一是突出了农村金融扶持政策的体系性。二是突出了条块结合的综合配套改革。三是突出了以金融创新推动普惠金融提质升级。”陆磊称。

  这两年来,人民银行和相关部门不断完善金融支农政策,加强定向调控,财税、货币、监管政策相结合的政策体系逐步形成。在货币信贷政策上,人民银行在2014年两次定向降准,下调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或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扩大支农再贷款适用范围,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截至2014年末,全国支农再贷款余额2154亿元,年累计投放3102亿元。以再贴现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扩大涉农信贷投放,2014年末,再贴现余额1372亿元,年内累计发放3858亿元。

  在税收政策上,2014年中央财政对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增幅超过15%的机构奖励政策扩大到25省区,继续试点向符合条件的小贷公司实行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继续向符合条件的村镇银行、小贷公司、资金互助社基于贷款余额2%补贴,延续农户小额贷款免征营业税、对农业保险减征所得税、营业税,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扩大到全国,财政与金融部门联合组建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和现代种业发展基金。在金融扶贫扶弱政策上,加快推进扶贫贷款贴息、扶贫小额贷款、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

  在推进改革方面,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金融部门和金融市场两种能动性都得到了有效发挥。从国家层面看,农行三农事业部试点取得明显成效,农发行的政策性功能更加突出。从地方情况看,农村信用社支农潜力进一步提升,各地农村金融改革积极性空前高涨。

  “普惠金融不仅仅等于贷款,农村金融不仅仅等于扶持,内生性、多层次、可持续、广覆盖、全方位、适度竞争是农村金融发展的一揽子目标。”陆磊表示。

  近两年来,支付清算网络、农村银行卡、现金和反假币、动产融资登记公示系统、信用体系建设、移动互联等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是普惠金融发展的新抓手。各类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围绕土地流转、两权抵押、规模经营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农业保险实现跨越式发展,农业保险规模在全球仅次于美国,养殖业保险和森林保险业务为全球第一。直接融资在农村蓬勃发展,2014年末,218家涉农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782只、7233.39亿元债务融资工具。交易所市场继续推进涉农中小企业私募债发行。

  此外,《报告》还显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作为支持家庭农场、农户、小微企业等农村地区小微主体融资、发展普惠金融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地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抓手和主要内容。2014年,人民银行确定32个县(市)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截至2014年12月末,全国共为1.6亿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并对其中1亿农户进行了信用评定。已建立信用档案的农户中获得信贷支持的9012多万户,贷款余额2.2万亿元。

  金融服务“三农”还需改革创新

  《报告》指出,当前农村金融服务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现有金融体系尚不能有效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二是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仍有待健全。三是农业保险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仍有待提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转型和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农村金融服务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和健全农村金融体系为抓手,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推进城乡一体发展为目标,坚持政策支持和可持续、市场化发展有机结合的基本取向,全面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和鼓励创新,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合力,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样化、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以可负担成本实现‘三农’融资可得性的全面提升。”《报告》称。

  对此,陆磊认为,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依托线上用户互动交流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正采取跨界融合的方式,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使得一些地区客户即便没有银行网点和ATM机具,也能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完成非现金交易。“互联网企业和金融机构不存在谁颠覆谁的关系,尤其在农村金融领域双方有着更广阔的融合空间。阿里巴巴正在把电商延伸到县以下的农村地区,而邮储银行也在推动移动支付和手机银行在县域的广覆盖。双方都在改变,那就看谁的服务更适合农村用户。中国地域辽阔,一县一业,产业结构千差万别,农村金融服务也需要有差异化。”陆磊表示。

  在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思路方面,《报告》指出,要优化政策支持体系,健全金融支农制度;调整市场准入思路,深化农村金融机构改革;鼓励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健全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健全农村金融监管体系,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加强金融基础建设,提升农村金融服务便利性。

  “做好新时期‘三农’金融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期待以《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4)》的发布为契机,促进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陆磊表示。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