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基金经理“奔私”多沦落为过客

2015年04月20日 07:07 来源:证券日报  参与互动()

  ■赵学毅

  时隔七年,上证指数成功站上4200点,在一团红火的背后。公募基金不得不直面明星大佬纷纷离职的现状,“公转私”愈演愈烈。前公募“一哥”王亚伟、前公募“一姐”王茹远,甚至基金公司的一把手也纷纷加入“奔私”队伍。

  对于眼下的“奔私”潮,笔者认为有三大起因:一是A股市场一路飙涨,市场资金配置发生变化,场外的投资者对投资风险资产的需求变多,尤其对私募产品的关注度上升;二是灵活的仓位配置和较少的投资风格限制,能让投资经理放开手脚;三是阳光私募实施绩效和个人业绩挂钩的机制,“为自己打工”式的激励机制明显超过公募基金。

  不过,公募基金经理选择“奔私”,是一场开弓没有回头箭的豪赌。多数公募大佬“奔私”后,业绩平平,沦落为市场的过客。我们发现,近一年私募基金投资经理业绩榜单中,前100名仅有14名为“公募派”,55名回报率超100%的投资经理中仅有7人来自公募;前公募“一哥”王亚伟由于过于“稳健”,今年一季度既跑输私募平均业绩又跑输公募平均业绩;莫泰山、杨爱斌等11人近一年平均回报率不足10%,在榜单中排名殿后……

  “奔私”者的前方的确充满诱惑,但同时也充斥着不可小觑的压力。

  首先,收益率压力远远超过公募基金。目前私募基金多是合伙制,要对跟着自己、信任自己的兄弟们有个交代,必须给投资者赚到钱。事实证明,脱离了公募基金完善的投研平台,这些单打独斗“公奔私”的大佬们整体投资能力却并未拼过在公募时的业绩。

  其次,操盘技术压力加大。离职的公募大佬,在公募基金管理资产规模平均过百亿元,每天看的是一两百亿元的盘中交易,令投资经理对财富有点恍惚,容易忽视盘中的小幅度波动。但在私募基金,这种恍惚要不得。

  再次,渠道的竞争压力也较大。公募基金由于多年的积累,渠道议价能力较强,而私募基金尤其是业绩整体不够突出的私募基金,渠道明显弱势。

  最后,不得不做不擅长的事。为了帮助产品的发行和公司资管规模的扩展,曾经不做路演的基金经理不得不屈尊纡贵四处奔波,向券商或有钱的大叔大妈们游说私募产品,而这对“养尊处优”的基金经理来说,很难适应。

  总之,离开了公募基金的大投研服务平台,“奔私”基金经理迎来的更多是挑战。作为一名职业投资人,有着远大的人生理想无可厚非,但需要衡量自己的特长,充分考虑私募行业的压力和竞争,莫一时兴起任性“奔私”。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