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按照依法治国要求 推进银行业法治建设

2015年04月20日 09:37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

  2015年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中国银监会遵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依法治国的一系列部署,提出今后银行业法治建设的思路和方向,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依法合规经营提出了明确具体的、更为严格的要求。今天,新疆银监局局长王俊寿做客《理论周刊》,结合多年银行业从业体会和监管工作经验,畅谈了中国银行业法治金融建设路径。王俊寿认为,银行业的法治建设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依法治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银行业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继续保持稳健发展的必然选择。

  法治金融建设是中国银行业稳健发展的必然选择

  记者:请您谈谈中国银行业开展法治金融建设的重要意义?

  王俊寿:法治金融建设是中国银行业稳健发展的必然选择,银行业的稳健发展需要法律护航。目前,我国银行业机构有些从业人员合规意识淡薄,滋生了许多违法违规行为,银行业案件高位频发。好在监管部门始终保持高压态势,确保了中国银行业稳健运行。回顾我国近年来银行业法治进程,基本上是每隔10年就有一次“图腾”。需要客观评价的是,虽然银行业相关立法立规越来越多,监管也日趋严厉,但银行业违法违规案件却没有得到彻底有效的遏制,近几年银行业发生的案件是非常触目惊心的。总体上来看,这些案件体现出至少三个80%的特点,即,80%发生在基层、80%是存贷款业务、80%涉及内外勾结。这些都说明,在银行业领域,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的现象和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引发的后果和风险也是惨重的。所以,要提升中国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我们也必须秉承法治金融的理念,通过法治金融建设来治理金融生态。

  法治金融建设需笃行致远,善做善成

  记者:您认为银行业法治金融建设要达到什么样的总体目标?

  王俊寿:法治金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形成长效机制,才能保障法治建设笃行致远,善做善成。通过法治金融建设,至少达到三个目标:一是强化法治意识。韩非子曰:“道私者乱,道法者治。小智者治事,大智者治人,睿智者治法。”法治是治理的最高境界。我们金融从业者,包括银行业监管人员和银行业机构人员,上到董事、监事、高管、各级分行行长,下到支行行长、基层员工,都要树立法治理念,做到“心中有法”;二是提高法治素养。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只有对法律心怀敬畏,才能在行动上坚守法律红线不碰触,做到“行有所依”;三是陶冶法治自觉。通过银行业机构“食疗式”的自律和监管部门“外科手术式”的监管问责,加大案件治理,痛定思痛,净化新疆银行业法治环境,高度树立法治思维、法治意识、法治理念,进而实现“内外兼修”。

  记者:请您具体谈谈银行业机构如何开展法治金融建设工作?

  王俊寿:以我们新疆银监局为例,2015年,我们将以法治金融建设年为工作主线,各项工作将围绕这根主线贯穿到全年,有序开展,持续推进,积极培育法治环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达到“不敢违、不想违、不愿违”三个层次的治理效果。第一层是我们银行业机构和人员不敢违规、违法。通过加大执法力度,使法律形成真正的震慑,让大家对法“心存敬畏”。第二层是我们银行业机构和人员不能违规、违法。通过内控机制完善、加强制度顶层设计,形成系统化的前、中、后台的风控机制,达到违法行为不能实施,违规行为不能通过,让大家牢记“法有约束”。最高层次是通过法治文化的培育而形成我们银行业机构和人员不愿违法、违规,形成真正的“法治自觉”,从而重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社会形象,重建银行从业人员的职业信仰。

  在具体工作部署上,第一是大力推进依法合规建设。重点围绕全国性的“两个加强、两个遏制”专项检查,以“治乱世用重典”的精神和作风,对风险事件、风险线索穷追猛打,绝对不能让风险苗头、隐患滋生、蔓延,甚至“癌变”,要抓一批典型。重在夯实银行业机构依法合规建设的基础。第二是积极推动合规文化建设。要采用自下而上、上下联动、条块联动的方式,通过开设法治金融大讲堂、开展法律巡讲、组织岗位练兵、合规经营知识竞赛、以案说法等丰富形式的活动,积极推进新疆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学法制度化、常态化,不断增强法治素养,提高学习效果,塑造银行业依法合规文化。第三是搭建内外联动多管齐下的治理体系。要搭建新疆银行业金融机构法律合规工作交流平台,定期通报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法治建设和合规经营情况,及时传导监管要求;搭建自治区司法部门与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联络平台,加强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金融债权执行工作,打击逃废金融债权行为,维护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合法权益;搭建社会金融风险防范平台,加强对银证、银保、影子银行及各类民间融资和中介机构的监管,强化监测预警,防止非法集资等社会金融风险向银行业传染,维护银行业金融机构社会声誉。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主动向消费者、客户传导法治理念,形成社会各界共同营造银行业良好的法治生态环境。

  基层支行和一线从业人员的法治意识培养是法治金融建设的重中之重

  记者:请您结合自己在银行业机构和监管部门的工作经验,谈谈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依法合规建设的重点应该是什么?

  王俊寿:古人云:“郡县治,天下安。”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基层一线的广大支行网点就是我们的郡县,他们法治意识的提升才是我们建设法治金融的重中之重。习总书记特别强调尊法,要求我们对法律保持敬畏之心。从近年来银行业案件频发和风险事件的经验教训看,主要原因就是有些银行一线从业人员无视法律、规则,不同程度地存在以言代法、以权压法,以习惯代替制度,以信任代替管理的现象,在业务经营中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结合我个人在银行业机构工作的经历,针对一线基层的合规文化建设,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营理念要记住“三个三”。第一是秉承“合规三要义”,即:合规创造价值、合规也是生产力、合规就是效益。合规带来的效益,虽然不是直接体现在存、贷款的数量上,但是间接带来的效益不可轻视,无过即为功!第二是牢记“三个公式”,即:100-1=0、1+1>2、60+40=100。100-1=0,即出一个风险、一个案件,一切归零。认清风险和案件的关系,风险的极致是案件,案件的温床是风险,对案件风险要“零容忍”;1+1>2,即做所有的业务不能搞一手清,要坚持四眼原则、双人检查,交叉复核;60+40=100,妥善处置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的关系。风险防控、案件治理和“三防一保”是60分,业务发展才是另外的40分。第三是恪守管理“三原则”,即:海恩法则、蝴蝶效应和墨菲定律。它们的共同思想是,小问题蕴涵大风险,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对银行业机构来讲,一旦发现经营管理中不良苗头,就要马上从根源头上遏制,拔掉钉子,补上漏洞,否则后患无穷。对于违规操作,大家不能有鸵鸟心态,不能有侥幸心理。

  二是经营管理要遵循“三个三”。第一是业务经营“三铁”,铁账本、铁算(键)盘、铁规章,这是对银行经营的刚性要求。第二是信贷业务操作“三查”,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许多机构的贷后检查流于形式,造成挪用贷款、套取银行信用。第三是风险防控“三道防线”,各银行业机构要切实建立自身的风险防线,学习扁鹊三兄弟,重抓事前预防,狠抓事中控制,严抓事后处置。

  三是员工行为管理突出“三个三”。第一是防范员工行为“三大风险”,即客户经理的寻租行为,综合柜员的操作行为、网点负责人的飞单行为,要坚决杜绝银行员工参与民间借贷、充当资金掮客、经商办企业、在工商企业兼职等违规行为。第二是监督员工账户“三个分离”:即个人和单位资金分离;个人和客户资金分离;客户和客户资金分离。要加大对本行员工账户异常交易的监测,对已存在与客户进行资金往来、账户交易频繁或转账金额较大等异常情况的,要深入了解交易背景。第三是员工管理做到“三个必须”,对网点一线员工和重要岗位坚持“必须定期休假、必须定期轮岗、必须亲属回避”,严格按照监管规定休假、轮岗。

  此外,对于支行的管理人员,在面对考核无限、困难无数、压力山大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四个并重”。第一是业务发展和合规理念并重,要平衡好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的关系。第二是定期工作和不定期工作并重。要坚持定期学习、定期查看监控,还要开展不定期查库。第三是关注员工的八小时以内和八小时以外并重。对于消费异常、交友复杂、有不良嗜好的员工,应采取约谈、交流、轮岗等适当措施防患于未然。第四是德治和法治并重。法律是有形的道德,道德是无形的法律。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是最高境界。再完备的法律也无法穷尽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法的效果的递减也是客观规律,所谓“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因此,道德的作用非常重要,既要坚持依法合规经营,又要坚持以德服人,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员工减压,注重企业文化创造,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法治建设要在银监会与银行业机构的共同努力下,争取其他金融监管部门和执法、司法部门协同配合,从而正本清源,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维护正规金融发展,还银行业一片蓝天,建设风清气正的金融法治环境。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