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降准符合预期 中长期利于金改

2015年04月22日 15:38 来源:中国商报  参与互动()

  继今年2月5日央行启动全面降准后,4月19日傍晚,央行再度给市场“丢红包”,宣布自20日起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并有针对性地实施定向降准。

  在一些分析人士看来,近期央行频频出手,既有总体降准,又有定向降准,且力度相当大,其中既有短期因素,更有长期考虑。

  中信证券分析师何山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降准基本符合前期市场预期,目标是为了保持银行体系适度流动性,降低银行资金压力,缓解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何山认为,此次降准将会对银行业形成直接利好,此外,还对资金密集型的保险、证券、房地产等行业的利好较大。

  从总量上看,此次降准将释放出的上万亿元的银行资金,对实体经济是巨大支持。截至3月末,我国人民币存款余额为124.9万亿元。据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测算,此次全面降准加上定向降准,大约能释放出1.1万亿元至1.5万亿元的银行资金。

  不过,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表示,考虑到各商业银行除存款准备金率以外还受存贷比、流动性比率、资本充足率等指标约束,最终能增加贷放多少资金,还要看商业银行的各自落实情况。

  从结构上看,此次定向降准,还将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支持结构调整的能力,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以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

  事实上,早在今年2月,央行就已经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同时,对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4个百分点。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预测,从中短期来看,货币政策将维持中性偏松,利率、准备金率仍处下行通道,未来不排除继续降息、降准的可能性。

  对于今年两次下降存款准备金率,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副教授姚志勇也坦言,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在全球范围内还是偏高,未来有继续下调可能,即使下调至个位数也不是不可能。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表示,中国之所以之前维持较高的准备金率,主要是外汇占款较高。“随着外汇占款的持续降低,择机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逐步释放流动性,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的支撑,是自然的选择。”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也认为,我国外汇占款已经出现趋势性的回落,外汇储备也出现了趋势性的下降,所以未来肯定是进入了一个准备金率持续下降的通道,预计未来至少还会有两次降准。

  不可否认,稳增长依然是当前宏观政策的首要任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承惠分析认为,从短期因素看,近期中国经济“三期叠加”压力不减。今年一季度GDP增长7.0%,比2014年四季度降低了0.3个百分点;3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速5.6%,比1月至2月累计增速回落1.2个百分点,月度增速连续两个月环比回落超过1个百分点,跌幅超出预期;固定资产投资累计13.5%,比上期回落0.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0.2% ,回落0.5个百分点。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降准释放基础货币、增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能力就成为必然的选择。需要强调的是,存款准备金无论是普降还是定降,都是为了结构性调整,支持实体经济。降准并不是搞大水漫灌,更不是搞强刺激,货币政策没有转向。

  此外,张承惠表示,此次降准也有利于1万亿元地方置换债券发行。2015年地方债对债券市场的影响不容小觑。除了置换债券以外,新发行的地方债也将有6000亿元左右。债券供给增加的预期抬升了债券收益率,影响到了地方债的顺利发行。此次降准将释放出2万亿元左右的流动性,对于市场消化地方置换债券、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进而促进基础设施投资无疑有积极作用。

  从中长期看,张承惠认为降准有利于推动金融改革。根据国际经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多数国家曾经出现利率快速上升的问题,给实体经济带来了沉重成本压力。中国目前已经进入利率市场化的攻坚阶段,为减少利率市场化给实体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必要保持一个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

【编辑:马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