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全国交通ETC联网项目配套金融服务推进会在赣召开

2015年04月30日 10:5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4月30日电 近日,全国交通ETC联网项目配套金融服务推进会在江西南昌召开。交通运输部路网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主任李作敏、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吕家进、江西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王爱和等出席会议。此外,邮储银行在安徽、广东、宁夏、河南省分行分别作了ETC配套金融服务推进工作经验介绍。

  全国高速公路ETC联网项目是交通运输部的重点惠民工程,是推进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等“四个交通”建设的重要载体。年初,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会上提出,“要在全国基本实现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联网,使交通真正成为发展的先行官”。

  去年3月,交通运输部启动了全国ETC联网工作。全国ETC联网项目实施完成后,广大车主就可实现“一省办卡、全国通用”,从而有效提高出行效率,降低出行成本,节约物流成本,促进节能减排。

  邮储银行积极参与全国ETC联网工作,目前是全国ETC联网的跨省资金结算银行。截至去年12月26日,北京、山东、江苏等14个省(市)ETC系统成功实现了联网运行。截至今年3月底,14个联网省(市)已开通ETC专用车道7076条,电子收费用户超过1105万。按照交通运输部全国ETC联网的工作部署,在去年14个省(市)联网的基础上,今年还将安排其余15个省(区、市)分四批于9月底前全部完成联网接入,基本实现ETC全国联网的总体目标。

  李作敏在推进会上指出,全国ETC联网运行对促通畅、惠民生具有重大意义:实施全国ETC联网是解决群众关心问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高效便捷出行的迫切需要;是建立路网管理全新手段和平台,发挥路网规模效益的重要抓手。他表示,邮储银行“普之城乡,惠之于民”的定位与交通运输部ETC联网的建设目标非常吻合,邮储银行的参与是ETC联网工作得以首战告捷的重要支撑。他要求,邮储银行要与各省交通部门通力合作,一鼓作气,全面完成2015年全国联网任务。一是克服万难,确保全国联网工作按期完成;二是强化措施,保障网络运行安全稳定;三是多策并举,快速提升用户发展规模和用户服务水平。

  吕家进强调,全行要高度重视交通行业的金融服务工作。同时,他就深化交通行业综合金融服务提出四点要求:一是各级行一把手要亲自挂帅,业务、会计、科技部门要成立专门团队,深入分析,因地制宜,全力做好ETC联网工作方案,确保交通管理部门各项金融需求的满足;二是总行要深入研究交通运输行业,做好顶层设计和计划安排,要有大局观、一盘棋的思想,齐心协力,各司其职,确保联网工作按时保质完成,共同实现结算成功率100%的目标;三是加强产品创新,以互联网思维做好交通金融服务,前瞻性地考虑丰富产品功能,为交通行业产业链客户及车主提供优质的综合金融服务;四是加强培训,加强银邮、银保合作,提升自身专业水准,争取在行业服务工作中把交通运输业做出特色、做到领先。

  张学文在总结去年ETC项目配套金融服务情况时表示,邮储银行高度重视,积极行动,从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源投入、加强板块联动、突出区域特色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保证了项目初战告捷。他对全行继续做好全国交通ETC联网工作提出四点要求:一是高度重视,认真组织;二是相互协同,全力推进;三是加强沟通,做好落地服务;四是立足长远,全面提升综合服务水平。

  截至今年3月底,ETC全国中心累计结算跨省资金交易近3800万笔、结算金额超过26亿元,邮储银行负责后台结算工作,资金结算零差,系统运行零故障。同时,邮储银行已在全国16个省(区、市)为交通ETC卡持卡客户提供配套金融服务,成为ETC市场的主要服务银行之一。服务内容包括:OBU发行与安装、ETC卡代销与充值、代扣通行费、联名卡、资金结算等,ETC服务网点近3000家,成为交通管理部门服务广大ETC车主的重要渠道。此外,邮储银行还为交通管理部门、交通行业企业,有针对性地提供上门收款、POS收单、账户管理、现金管理、投融资等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中新网金融频道)

【编辑:张明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