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对银行业绩增速下滑不必惊讶

2015年05月05日 14:24 来源:证券时报  参与互动()

  最近,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一季度业绩报告出炉,五大行共赚2606.67亿元,平均日赚28.96亿元,但五大行一季度利润增速出现了停滞,增速均未超过2%;而同期不良贷款却激增501.49亿元,是去年同期的近两倍。

  银行盈利水平下降和不良贷款双升,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按目前五大行盈利水平,全年利润增速有可能创下2004年来最低水平。但在笔者看来,银行经营业绩下滑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大可不必惊讶。

  银行盈利是社会总利润一部分,生产企业与银行的盈利应趋均衡,社会经济才能出现良性循环。而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凭借经营垄断身份,靠着政策赚取存贷款利差及过多过滥的中间业务收费,实现了两位数以上利润高增长现象,出现所谓躺着也赚钱甚至都赚得“不好意思”的怪现象。正因为银行平均利润水平超过了10%甚至20%以上,形成了对实体经济的盘剥,让利润仅为5%-10%之间的中小微制造企业更加朝不保夕,“关门潮”、“跑路潮”成了一些中小微企业不可逃避的宿命。且国有商业银行在高利润经营策略驱使下,形成了天然的“信贷歧视”政策,将大量信贷资金投放到大型国企、房地产及政府投资产业项目,不仅加剧了产能过剩、政府债务膨胀及产业经济结构调整难度,更加剧了中小微实体经济融资贵和融资难困局,使全社会金融资源配置无法优化。因而,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业绩下滑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方面,真实反映了中国经济下滑的结果,如果巨额政府债务发生违约、房地产难以回暖、实体经济持续恶化局势得不到扭转,国有商业银行利润和贷款有可能滑向更严重局势。因此,银行经营业绩下滑是银行未来经营“新常态”,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另一方面,从侧面反映银行整体经营战略正在发生转变,努力适应当前中国经济新常态需求,把降低收费服务让利企业、创新服务产品方便企业作为经营追求目标和方向,银行降低盈利水平、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是必须付出的牺牲。

  银行业绩是社会经济景气指数的一部分。随着经济金融形势不断发展和改革不断深化,政府对银行准入管制放松、存款保险制度推出、利率市场化临近,各种新兴金融业态如互联网金融兴起以及金融脱媒加剧,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业绩沉浮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因而,国有商业银行出现经营业绩下滑不是偶然的,是多种客观因素影响的结果。一方面,经营战略仍没有实质进展,信贷经营仍定位国有大型垄断企业、集中在大中城市优质客户上,随着经济整体形势下滑,不可避免受到拖累。另一方面,对互联网金融重视不够,而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则击中了国有商业银行官办软肋,出现了存贷款、中间业务被快速蚕食的结局,造成存贷款客户资源严重流失和经营地盘减少。因此,经营业绩下滑应成为刺激国有商业银行经营醒悟的“清凉油”。

  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业绩下滑,再次凸显加速经营转型紧迫性和必要性,只有打破过去“老大思维”,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发展多种金融业态、开辟信贷新客户,才能弥补自身经营不足,扭转当前不利经营局势。从当前看,一是发展互联网金融,加快互联网金融人才引进,大力发展电商平台等基础设施,为互联网金融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以互联网金融为平台,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提高中间业务扩展能力,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二是用“发散思维”重新进行市场定位,消除信贷身份观念和地域局限,从大型国有企业向中小微实体经济转型,从高端客户向广大中低端客户转型,从大中城市向中小城市进行信贷辐射,甚至从城市向县以下农村地区扩展,重新拓展新业务经营阵地,扩大经营竞争回旋余地。

【编辑:陆肖肖】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