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权威专家:“新常态”不是“非常态” 中国不会也不需要QE

2015年05月08日 16:56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

  新华网北京5月8日电(记者 黄博阳 孙亚华)近期,外媒关于“中国央行将开始实施宽松计划以支持政府债务置换”的论调喧嚣尘上,报道称中国将继欧洲、日本等国之后成为“QE俱乐部”成员,准备对经济实施大规模强刺激手段。

  中国真的将要祭出QE么?中国需要QE来刺激经济么?

  所谓QE(量化宽松)是央行直接从金融市场购入长期债券,从而压低长期利率、刺激经济增长的非常规货币政策操作。次贷危机后,美、欧、日几大央行先后进行了数轮QE,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经济复苏。

  “QE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中国经济还没到那一步”,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对新华网记者表示,次贷危机之后美国版的量化宽松计划是在经济陷入紧急状态下所采用的非常手段,而中国经济目前的现状与当时的欧美国家截然不同。

  郭田勇认为,当下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是客观存在的,这一点无法回避。但稳增长的多种定向调控手段已经初见成效,政策仍有较大回旋空间,工具箱里的工具还有很多。“这是中国经发展的‘新常态’,并不是次贷危机时欧美所遇到的‘非常态’”,他预测未来央行的货币政策依然以常规的、定向式的调控为主。

  4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明确指出,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实现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就不能继续依赖“开闸放水、大水漫灌”的方式。面对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稳健的货币政策也要把握好力度、节奏、重点,提高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及时进行预调微调,使金融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关于坊间近期流传“央行向政策性金融机构注资,进行变向再贷款”的说法,嘉实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李燕对新华网记者表示,地方债务量大且时间长,情况较为复杂。目前诸如SLF、PSL等现有政策工具与此问题匹配性较弱。

  作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过渡到新框架的举措之一,财政部近期下达了地方存量债务1万亿元置换债券额度,用以部分置换截至2013年6月30日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存量债务中将于今年到期的1.86万亿元债务。这些债券将按市场化原则在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券市场发行,并鼓励符合条件的机构投资者和个人购买。

  根据审计署2013年12月30日发布的《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截至2013年6月,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共计10.88万亿元,其中银行贷款5.53万亿元,超过全部规模的50.8%。

  李燕表示,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是需要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地方债务置换会出现,但将其称之为“QE”并不恰当。“这一新工具将有很强的针对性,不像QE那样大范围刺激”,李燕表示,由此便可看出这与欧美QE从出发点上就完全不同,仍属定向调控。

  瑞银特约首席经济学家汪涛也研究报告中表示,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并非中国版QE,本质上只是债务重组和资产证券化。

【编辑:汪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