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小微金融服务发展方向:利用大数据 改进信贷管理

2015年05月11日 13:18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和经济增长发展的动力都出现了明显变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新的增长引擎。小微企业作为创业与创新的主要阵地和最具活力的市场主体,其战略价值逐步凸显。2015年4月17日,李克强总理考察了中国工商银行(601398,股吧)小企业金融业务部,强调金融机构要以改革的方式,着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强对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的服务。那么,在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应该如何看待小微金融、如何做好小微金融服务呢?日前,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长周月秋。

  金融支持是小微企业发展的保证

  记者:在经济新常态下,您认为小微企业在我国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应该如何看待小微企业与金融支持的关系?

  周月秋:小微企业是创新型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推动中国经济转型成功的重要抓手是提质创新,靠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把创新成果变成真实的生产经营活动。小微企业是万众创新最重要的直接参与主体,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我国小微企业完成了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更重要的,小微企业是创新落地的生力军,小微企业的创新一般都是能够直接用于生产经营、能够快速实现产业化的创新。同时,小微企业也是吸纳就业促进消费的重要推手。鉴于小微企业的数量、产业覆盖率所具有的绝对性,其吸纳就业的能力值得高度关注。随着我国产业结构演进,第三产业小微企业对就业的容纳程度还将进一步提高,有助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避免出现大规模失业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微企业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民生问题。

  但是,小微企业多数处于产业链底端、规模偏小、产品附加值偏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金融支持力度,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在小微企业身上表现得也更为显著。

  金融是现代国民经济的血液,对于促进资金融通,加速企业资金周转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资金实力偏弱的小微企业来说,能够得到相对实惠的正规金融支持是小微企业平稳发展的重要保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金融支持是小微企业正常经营的重要保证。各类企业的正常经营都离不开资金的正常运转,小微企业也不例外,但小微企业大多以内源性融资为主渠道,资本实力普遍不强,在遇到下游企业难以及时回笼货款,或者上游企业要求预付定金等情况时,资金问题常常会成为障碍,经济下行阶段则更会捉襟见肘,金融的及时介入有助于缓解小微企业的流动性资金紧张情况,确保小微企业正常经营。

  第二,金融支持是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保证。技术创新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活动,创新的成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小微企业数量众多,同质化问题比大型企业更明显,决定了破解同质化竞争的重要性也要远高于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更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差异化经营,不创新终究会随着进入企业的增多而容易陷入困境;但技术创新耗时耗力耗钱,而且面临创新失败的风险,有时即使创新成功了,也无力将创新成果变成产生真金白银的现金流。因此,小微企业更需要在创新的各个阶段得到金融的大力支持。

  第三,金融支持是小微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我国小微企业平均存续期只有3.7年,这一比例不仅远低于规模企业,也低于世界其他国家小微企业平均6-8年的存续期。与常规金融体系不吻合是有一定关系的,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成本偏高、风险偏大是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常规金融体系很难突破风险控制的条件去迁就小微企业融资需要,小微企业从民间市场获取资金成为重要的渠道,但民间资金风险覆盖的成本更高,小微企业支付的资金利息更高,这极大地蚕食了本就有限的利润,限制了其发展动力,导致小微企业死亡率偏高。

  小微金融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

  记者:有人把当前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责任指向了银行,对此您怎么看?

  周月秋:金融支持是小微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但是,小微企业融资贵、融资难是一项世界性难题,我不同意把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责任归结为商业银行不愿意支持小微企业,这对商业银行是不公平的。实际上,商业银行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上已经做了大量的努力,只不过确实还没有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如果说传统金融机构的抵押信贷文化与小微企业的发展格局确实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话,那么应该看到,小微企业自身存在信息不对称、财务不规范、抵押不充分、信用不健全等一系列与常规融资体系的不吻合,对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影响更大。作为我国金融市场的主体,商业银行在为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服务上确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单靠商业银行,并不能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小微金融服务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各类金融机构和小微企业本身多方面的配合,需要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社会征信体系的完善等多维度努力,才有可能真正得到解决。

  首先,政府应在小微企业成长中发挥重要作用。政府及监管机构的作用体现在制度设计、信用增级和完善征信等多方面,比如简政放权、放开市场准入、实行差异化监管、提供低息政策性贷款或专项基金、加强创新辅导等。其次,加强商业银行与各类金融机构的合作。一是加强银行和担保机构的合作,鼓励银行与优质合格的担保公司合作,为小微企业提供增信服务,为银行贷款提供风险担保补偿机制。二是加强银行和保险机构的合作,鼓励保险公司推出小微企业融资险,保险公司通过大数法则,对部分小微企业贷款出现的问题向银行提供部分损失补偿。三是加强银行和证券、基金的合作,比如推出贷款和股权合作产品,以及以小微企业债为投资对象的专项投资理财和基金定投产品,加快小微企业贷款的资产证券化速度。四是加强银行和银行之间的合作,比如商业银行间信息平台共享,杜绝因银行信息割裂,导致小微企业从各个银行间套取贷款的可能性,发挥正向激励作用。第三,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强征信建设。小微企业数量众多、千差万别,依靠单一的银行体系满足其多元化的融资需求是不现实的。相对于以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更有利于优化小微企业的风险定价、风险分担和融资退出机制,更有助于促进小微企业的公司治理和规范运营。这也是我国正在加速注册制改革、在中小板、创业板基础上推动新三板市场发展的重要原因。为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影响,需要进一步健全征信体系,加快建立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适合小微企业特点的信用征集体系、信用评级制度和信息共享机制,营造良好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生态环境。

  商业银行小微金融服务的发展方向

  记者:您认为商业银行下一步应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完善小微金融服务?

  周月秋:一要利用大数据技术,破解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信用评估体系,是不同于传统信贷管理理念与流程的新型信贷模式。针对小微企业而言,新型信用评价模式更利于商业银行从诸如订单数据、交易数据、货运数据、客户网络活跃度数据、客户交互行为数据等数据中寻找到客户的真实信息,一定程度上弥补小微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普遍不规范、时效慢、质量不高等缺陷,有助于银行实现对客户交易行为的实时监控,从而形成贷前定向筛选、贷中精准评估、贷后实时监测的完整信贷流程。

  二要改进信贷管理,把握实质风险。针对小微企业,商业银行有必要改进信贷管理方式和手段,重点强化把握实质性风险的能力。把握实质性风险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小微企业运营规律、风险特征的认识,做好行业规划、地区规划、市场规划等方面的工作,在把握小微企业整体集聚风险的基础上,逐一识别小微企业个体风险。把握实质性风险还需要基层信贷人员加强对小微企业产品质量、市场竞争力、经营预期以及企业主个人素质、道德水平等方面的判断能力,强调第一还款来源,而不仅仅是企业资产、财务数据等指标。

  三要优化流程设计,加强产品创新。优化小微信贷流程,提高小微信贷作业效率,及时满足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可以探索专业分行、信贷工厂模式,实现流程集中、专业化作业,有效提高银行办理业务的效率。在产品设计上,有可能需要改变以现有产品让客户选择的模式,实施差异化定价提供不同的要素组合方式,为小微企业提供个性化产品。

  四要调整绩效考核,激活基层动力。基于未来一个时期转型发展的需要,商业银行对于发展小微金融业务的主观愿望是肯定的,但是,基层行担心小微融资的不良影响绩效,以及小微金融业务投入产出比不高,缺乏拓展小微市场的动力也是客观事实,为此,需要从外部监管和内部考核体系上进行必要的调整。比如建立小微企业客户经理专属的考核体系;在总体把握小微企业融资风险的前提下,应建立针对单体小微企业的不良容忍机制。

  金融对于促进资金融通,加速企业资金周转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资金实力偏弱的小微企业来说,能够得到相对实惠的正规金融支持是小微企业平稳发展的重要保证。

  商业银行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上已经做了大量的努力,只不过确实还没有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小微企业自身存在的一系列与常规融资体系的不吻合,对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影响更大。

  针对小微企业,商业银行有必要改进信贷管理方式和手段,重点强化把握实质性风险的能力。优化小微信贷流程,提高小微信贷作业效率,及时满足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

  周月秋 经济学博士,研究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长,中央财经大学硕士生指导教师,中国工商银行博士后工作站指导教师。发表学术论文逾百篇,出版多部学术著作。

【编辑:马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