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财政沉睡资金为何成了持久战

2015年06月12日 10:20 来源:北京商报  参与互动()

  韩哲

  6月1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不是第一次讨论财政存量资金,或许也不是最后一次。

  早在2013年7月6日的常务会议上,研究激活财政存量资金首次上会,时间已过去两年。这期间,李克强总理已至少9次在他主持召开的常务会议上部署盘活财政存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可谓是一场总理与财政存量资金的“战争”,并且是持久战。

  查阅公开资料,这9次提及盘活存量财政资金的常务会议,两次在2013年,五次在2014年,两次在2015年,从全面清理财政专户和建立任务清单及时间表,到“对工作不力的严肃追责”,再到“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一律收回”,要求越来越细化,措施越来越严格。

  在经济下行时期,盘活“沉睡资金”显然更为迫切,既是稳增长的需要,也是调结构的需要。这解释了为什么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不仅是“强”的音,更是本届中央政府施政的“强音”。

  不过,虽然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工作持续被动员,力度也不断被加码,但清理效果并不理想。因为虽然财政部门“奉旨”在全力推动此事,但因为财政存量资金趴窝是广泛存在于各个部门,而且属于比触及灵魂还难的既得利益,协调的难度可想而知。

  说到底,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包括各级政府部门,那就是财政预算管理体制上的弊病,花钱与办事相脱节。而财政部门把预算切分之后,也就很难再起到监督作用了。

  预算管理体制的粗放或“宽容”,导致财政存量资金成为一个痼疾。很多政府部门,要留出一笔钱来搞投资,项目是机动的,而钱要趴在账上,随时与项目对接。因此,有钱没项目,或者项目因审批或调控因素而搁置,财政资金就只能沉淀下来。同时,因为没有锱铢必较和讨价还价的人大制衡机制,很多部门获得的预算,其实到最后发现花不了,但为了明年的预算不被压缩,就竞相在年底突击花钱,造成财政资金的无效低效使用。我们现在的预算制度是就怕不够花,这很难建立起一个约束机制以保证各部门的钱花在刀刃上。

  因此,靠相关政府部门的道德觉悟,不可能唤醒沉睡的财政存量资金,必须依靠制度笼子的刚性约束,使得预算编制本身就能够对政府部门的收入和支出施加压力。财政存量资金已形成历史惯性和制度惯性,去留皆由各地区和各部门自行决定,这个现状要改变,清理工作只是治标,治本的办法还是把预算编制真正当回事,改变政府预算编制仓促和粗线条的做法,而是致力于精细化,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动真格的审查和推敲。

  根据新预算法的表述,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管理,这有利于改变长期以来财政预算碎片化的生态环境。全口径预算管理的真正践行,将政府收支行为完全置于阳光之下,无论是人大和政协的监督,还是公众和媒体的监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编辑:马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