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前年上海今年福建 自贸区又现“保税拍卖”

2015年06月18日 09:31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参与互动()

◎每经记者 李婷

  6月20日,一家拍卖公司将在中国(福建)自由贸易实验区(以下简称福建自贸区)举行一场保税拍卖会。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这是福建自贸区挂牌以来举行的首场保税拍卖会。和其他拍卖相比,“保税拍品”能够提高通关效率和节省增值税成最大优势。

  此次拍卖会的主办公司厦门华辰拍卖公司总经理邓小红表示,保税拍卖模式在福建自贸区挂牌之前已有成功经验,而且在自贸区内保税拍卖的国外艺术品的通关更为便捷。不过邓小红也坦言,虽然保税拍卖相当吸引眼球,想要复制推广仍有难度。

  据了解,自贸试验区拍卖的最大特殊之处就在于“缓交关税”这一功能。所有从海外进入自贸试验区的拍品,在储存、预展以及交易环节中都处于免交关税、增值税的状态之下。原先,若买家拍下拍品后要进行再次交易,需要提前很久缴清所有进口环节税,这对于交易机构和买家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财务负担。在自贸试验区内进行拍卖,相当于为买家节约了资金成本,以及提供了时间上的缓冲。

  可免除一定税费

  新华社的报道显示,2013年11月,上海自贸区初次尝试艺术品保税拍卖,拍卖会成交拍品73件,总成交额约868万元人民币。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组织保税拍卖其实难度不小,尤其作为首次,主办方压力可想而知,而最终800多万的总成交金额也并不高,对拍卖行而言难以获利。

  此后自贸区保税拍卖的消息就此淡出。

  昨日(6月17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6月20日,福建自贸区内将举行的首场保税拍卖的主办公司,此前已在厦门象屿保税区内举行过两场保税拍卖,其中上一场于2014年14日举办。

  据北京华辰拍卖董事长兼总经理甘学军介绍,2013年,华辰在厦门举行了首场保税拍卖,这场规模不大的拍卖最终的成交率仅为23.03%,总成交金额为974.3万元,低于预期。

  对于20日举行的首场保税拍卖,邓小红认为,有了自贸区,藏家和买家都更认可保税拍品,因为相比自贸区挂牌前,保税拍卖的相关境外藏品在入境时的通关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随着“三检合一”,藏品最快只需要半天就能通关,而此前至少需要3~5天时间。

  邓小红表示,和国内其他地方的拍卖相比,竞拍者在自贸区内参与保税拍卖并最终购得拍品,只要其不把拍品带到国内其他非自贸区地域,就不用支付相应的关税和增值税。

  厦门保利的董事总经理陈珊也表示,其对保税拍卖就十分感兴趣。陈珊还坦言自己作为买家参与过这类竞拍。

  据《每日经济新闻》了解,目前,作为国内大型拍卖公司之一的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也已经进驻厦门。

  复制推广有难度

  尽管行业内外对保税拍卖表示了浓厚兴趣,但邓小红也指出,这种模式复制推广仍然有难度,因为一旦拍品带出自贸区就需补交税费,仍然具有一定的不便利性。

  陈珊也表示,目前虽然对保税拍卖模式很感兴趣,但持“观望”态度,保利短期内还没有涉足的计划。保税拍品在自贸区内能够节省相应的增值税,确实具有一定吸引力,不过一旦要把拍品带出保税区就需要缴纳,此外,在成交后,还需要缴纳15%的佣金(行规)。艺术品收藏本属于小众消费,流通性并不是很强,升值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对于买家而言,既付佣金又付税费,成本过高。目前内地的藏家购买境外藏品,一般首选我国的香港地区,香港的自由港模式无论是税收,还是相关政策方面都给予了艺术品拍卖最大便利。这也是近两年内地大拍卖行都争相在香港设立分公司的原因所在。

  陈珊进一步表示,藏友在香港拍卖行购买艺术品后,带入内地可依据自用物品带入,则可免去相应增值税。不过,眼下这种将藏品作为自用物品带入内地的方式正遭遇政策“收紧”。“我们一直在等待自贸区能够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特别是税收方面的优惠。”邓小红坦言,目前在自贸区内办保税拍卖仍然还处于起步阶段。

  “如果仅仅依靠保税品拍卖的收入很难支撑拍卖公司的发展,必须依托全链条产业,包括物流、仓储等。”陈珊如此表示。

【编辑:史聪聪】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