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元走强拖累工业 海外经济风险加剧

2015年07月10日 09:05 来源:北京商报  参与互动()

  慎之又慎。希腊危机的蝴蝶翅膀似乎煽动了全球金融市场,美联储也未能幸免。昨日凌晨,美联储公布了6月16日和17日的议息会议纪要。从纪要的整体来看,虽然美联储对加息仍抱支持态度,但其决心已明显降低。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以下简称“FOMC”)在本次会议上不同寻常地对海外风险、经济动能、就业市场进展及通胀的前瞻声明感到不安。外界也普遍预期,美联储加息时间表或面临延期。

  信号:

  加息面临延迟

  在当前全球动荡加之美国经济疲弱的态势下,美联储也不敢轻举妄动。最新公布的6月议息会议内容显示,短期利率的提高可能需要等待更长的时间。

  纪要显示,在美联储6月召开的货币政策例会上,部分与会官员担心消费不够强劲、前期油价走低和美元升值对美国经济的拖累可能会持续;一些官员则担心希腊与债权人的谈判存在不确定性等。

  在上月货币政策例会结束后的声明中,美联储强调首次加息时间仍要根据经济发展状况相机而动,且多数与会官员认为2015年底前启动加息是合适的。而6月议息会议纪要的内容显示,在首次加息的时间问题上,绝大多数美联储官员认为目前经济条件尚不支持开始收紧货币政策,大部分官员认为在开始启动加息之前需要等待更多信息来确认美国经济增长稳健,包括劳动力市场条件继续改善,通胀率逐步靠近美联储2%的目标。同时,会议纪要并没有给出首次加息时间的任何信号。分析认为,这是美联储谨慎加息的表现。

  考量:

  “一个核心”和“两大顾虑”

  美联储在纪要中重申了作为加息问题上主要考量依据的“一个核心”和“两大顾虑”。

  所谓“核心”,即加息前景仍取决于数据。事实上,6月纪要显示,美联储当时对美国就业、薪资、消费支出、房地产方面的评价都不错。但是,多位美联储官员在会议上表示希望在加息前看到更多经济增长不断增强的证据。这些证据分别体现为:通胀正朝2%的目标上行,消费者支出有稳健增长的迹象且制造业出现一些不再疲软的迹象,房地产活动转强,以及下半年GDP增速预期好于上半年。

  同时,纪要表现出两大顾虑:其一是美元走强,其二是海外经济风险。近期美元持续走强被指是持续拖累工业产出的一大原因。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刘向东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元走强一方面会令以美元计价的商品受到压制,另一方面会对出口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对美国国内商品的产出产生抑制作用;同时,美元升值会令原材料价格水平下降,这种物价指数传导到通胀上会抑制通胀指数,因而令美联储不敢轻易加息。

  另外,包括希腊债务危机等在内的海外经济风险被认为是重大忧虑。纪要显示,许多官员担心希腊会导致欧元区金融动荡,可能波及美国。因为一旦希腊债务问题谈崩,而美国9月加息的话,将有机会令欧洲的资金疯狂涌入美国,令美元快速升值,经济或会不堪受压,所以美联储的言论中讨论出依然会更加谨慎看待加息问题。

  影响:

  加息将加剧新兴市场金融风险

  随着美元持续走强,更多的忧虑集中在美联储加息后新兴市场的反应上,而近期亚洲股市震荡也加剧了这一担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7日发表报告呼吁美联储推迟至明年加息,部分理由在于加息会引发美元汇率进一步走强,进而动荡全球市场,导致各类资产组合需要重新平衡。

  IMF总裁拉加德警告,美国加息可能引发新兴市场的不稳定,导致2013年的恐慌再现。2013年,美联储暗示准备收紧货币政策,导致新兴市场股市大跌、货币贬值。

  而对于诸如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而言,美国一旦加息,将会带来灾难性后果。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世俭表示,相比美欧国家的超低利息,新兴市场国家的利息却很高。一方面,这使得大量“热钱”从发达国家流向了新兴经济体,作为发展资金帮助了新兴经济体的发展;若此时美国骤然加息,将必然导致资金的回流,而失去这些发展资金新兴经济体国家将措手不及。

  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体存在美元债务过多的问题。这意味着,一旦美联储加息,这些国家将面临“双输”局面:它们要么不得不选择加息而面对国内信贷紧张问题,要么维持利率不变而承受通缩和资本外流压力。新兴经济体的企业因美国的低利息而选择去海外发行债券,这些企业多为钢铁和房地产行业;美国的加息将导致这些企业还债成本大大提高,从而打击新兴市场国家的产业。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实习记者 初晓彤/文 胡潇/制表

【编辑:吴涛】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