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资本项目改革再获突破 企业外债可在境内外自主使用

2015年09月17日 07:46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参与互动 

  ◎每经记者 施娜

  9月15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推进企业发行外债备案登记制管理改革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称,取消企业发行外债的额度审批,实行备案登记制管理;扩大企业外债规模,支持重点领域和产业转型升级。

  对此,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此举是资本项目改革一大步。

  大同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胡晓辉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近期人民币贬值,外汇占款也大幅度下降,整个市场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在热钱流入背景不存在的情况下,继续采取严格审批,实际意义不大。放开企业发行外债额度审批,对缓解外汇流出也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企业来说,取消发行外债额度审批拓宽了融资渠道,相比国内银行贷款,企业可以享受到更低的融资成本,对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具有一定好处。同时,这也是简政放权的一个延续和执行。”胡晓辉称。

  取消审批不代表监管放松

  根据《通知》,外债是指境内企业及其控制的境外企业或分支机构向境外举借的、以本币或外币计价、按约定还本付息的1年期以上债务工具,包括境外发行债券、中长期国际商业贷款等。

  根据“简化备案登记”的要求,企业发外债需要满足:信用记录良好,已发行债券或其他债务未处于违约状态。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和外债风险防控机制。资信情况良好,具有较强的偿债能力。

  发改委表示,企业发行外债,须事前向发改委申请办理备案登记手续,并在每期发行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向发改委报送发行信息。备案登记材料包括:发行外债的申请报告与发行方案,包括外债币种、规模、利率、期限、募集资金用途及资金回流情况等。

  同时,发改委表示,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服务实体”的原则,对企业发行外债实行规模控制,鼓励资信状况好、偿债能力强的企业发行外债,募集资金根据实际需要自主在境内外使用,优先用于支持“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与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等重大工程建设和重点领域投资。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此举一大突破在于明确允许资金回流,支持重大项目,资金在境内外自由支配。但资金回流问题仍有待央行和外管局的回应和相关细则出台。即企业境外发债或借款调回境内支持境内项目建设,最终能否行得通仍需要央行(人民币外债)和外管局(外币外债)的支持。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实行备案制与此前试点区的额度管理,以及资金回流后只能局限于特定区域等规定并不矛盾,“这是不同层面的问题,外债登记管理方面的规定还是继续执行,有些禁区还是不能去的,备案制简化了手续,不用再审批只是登记,这样对于管理和风控还是有好处的”。

  据了解,2015年2月,外管局批准在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江苏张家港保税港区、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开展以企业外债比例自律为主要方式的宏观审慎管理试点。

  美国加息与否无碍企业发债

  此外,《通知》称,此举意在统筹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发挥国际资本市场低成本资金在促投资、稳增长方面的积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自“8·11”汇改之后,人民币出现闪贬,加上9月16~9月17日美联储将召开利率会议,讨论美联储下一步的货币政策走向,在这个时间节点,取消额度审批,是否会影响企业发债意愿?

  对此,谭雅玲表示,人民币贬值只是一个短期走势,从企业发债的角度,它并不是看一个短期的价格指标,更重要的还是看长期实业和实体经济的价值趋势,“发债指标的问题,不代表发债高低的问题,而是看发债的载体,它的实力和实体经济怎么样,未来有没有期望值,这才是关键点。”

  至于美联储加息,谭雅玲表示,市场调侃得太夸张了,即便加息100个点的利率,能高于投资或者投机的回报率吗?“美联储的利率是零,企业发外债利率不可能是零,美联储利率是一个基准点,它还要看未来回报率和企业的盈利前景,去决定发债的利率水平,美联储的利率水平只是一个参数。再说,能不能发债,还取决于产业行业及企业本身未来的收益率,重心在发债的载体,不在利率水平。”

  胡晓辉也表示,即便美联储加息,也不会提高企业的融资成本,这是节点性的,对企业发外债影响不大。事实上,企业在股市融资和银行融资相对较难获得的情况下,也更加侧重债券融资。

【编辑:史聪聪】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