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先增持工行后入股邮储? 淡马锡持续加码中资银行

2015年09月25日 07:31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参与互动 

  9月23日,据港交所披露的文件,淡马锡控股以每股4.696港元的价格增持3000万股工商银行H股,涉资约1.41亿港元,持股比例由9.97%提高至10%。

  淡马锡发言人表示,“淡马锡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前景有信心。我们积极寻找机会以拓宽和平衡我们对中国经济的投资。”

  而就在增持工行的第二天,市场又有消息称,淡马锡等外资机构计划入股邮储银行。

  一位银行业分析师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中国的银行有长期、稳定的分红回报,对于价值型机构投资者来说,很有吸引力。

  坚定的银行股持有者

  资料显示,2012年4月,淡马锡从高盛手中购买了35.5亿港元工行H股股票,每股5.05港元;2013年5月,该公司再度从高盛购买了2.8亿港元工行H股股票,每股5.5港元;2014年10月,淡马锡再度以4.935港元的价格增持3456万H股股份。

  截至今年3月31日,在淡马锡投资组合中,中国公司所占比例上升至27%,高于2014年的25%。其中,持有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的股权分别为5%、2%和近1%,持有上述3家银行的股票市值总额约为1390亿港元。同期,淡马锡还分别持有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和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2%的股权,持有两家保险公司的股票市值总额达到249亿港元。“一方面,银行股‘便宜’,相对其盈利能力等指标来看,股价是合理的。另一方面,中国的银行有长期、稳定的分红回报,这对于价值型的机构投资者来说具有吸引力。”前述银行业分析师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工行高层在2015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自2006年在上海和香港同步上市以来,一直坚持长期稳定的现金分红机制,为股东累计创造了折合人民币约5634亿元的现金分红回报,2007~2014年平均分红比例高达约40.6%,处于同业领先水平。

  此外,昨日(9月24日),据彭博援引消息人士称,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与相关各方正接近达成协议,在计划中的首次公开募股(IPO)启动前,向瑞银、淡马锡等投资者出售约15%股份,价格逾65亿美元。事实上,关于淡马锡等入股邮储银行的消息一直在流传,今年4月,有消息称,包括淡马锡在内的6家初步竞标者已发起投标,将以至少3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邮储银行的最多10%股份。不过,淡马锡和邮储银行均未对此作出回应。

  行业整体评级下滑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淡马锡是为数不多的增持中国银行业的外资投资机构。而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趋缓,今年四季度保持经济高速稳定的难度加大,多家评级机构近期调降了对中国银行业的评级。

  近日,标准普尔将其对中国银行业经济风险趋势的看法,从“稳定”下调至“负面”。报告称,“银行信贷规模的大量增长,及2009~2013年不规范的影子银行体系的迅猛扩张,均导致了经济失衡和信贷风险进一步恶化,并认为此情况并不会快速好转。未来两年,中国银行业对非金融机构和非公共板块的信用风险敞口有1/3的可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50%。”

  国际清算银行近期也称,一个国家信贷/GDP比率若大于10%,则在未来3年将有2/3的概率发生严重的银行业紧张情况。

  从2015年中报来看,16家上市银行中不良率最高达到1.83%,仅一家不良贷款率未有上升。截至目前,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已连续14个季度反弹,不良率连续8个季度上升,且利润增速也普遍进入个位数时代。

  尽管如此,前述银行业分析师认为,中国经济的表现依然优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银行业的不良率也依然低于国际银行业的平均水平,且拥有强大的国家信用背书,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极低。

  今年7月,淡马锡中国区总裁吴亦兵曾表示,对中国金融业的情况感到安心且会继续投资,因为中国金融业是反映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良好指标。他还表示,中国经济增长在长期将放缓,但仍可持稳,淡马锡会抓住中国改革和转型过程中涌现的机会,继续投资于中国。从投资而言,淡马锡长期看好在中国的金融和银行业。

【编辑:刘旭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