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赎高留低 朱雀投资等私募遭遇赎回怪圈

2015年09月28日 15:45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参与互动 

  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28日讯 (记者 李乔宇 张桔) 近期的股市持续低位徘徊,而私募基金也遭遇到严峻的考验,随着净值的缩水,私募基金的客户开始逐渐赎回。

  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从整个行业来看,今年以来提前清盘的私募基金产品达1372只,其中未到合约约定而提前清盘的私募数量高达446只,占总清盘数字的32%。其中,6月、7月和8月是清盘的高峰期,共有206只产品提前清盘。而这只是开始,数据显示,截至9月7日,还有240多只私募基金接近止损线,800多只单位净值在0.8元以下。

  不过,总部位于上海的老牌私募朱雀投资近日遭遇到一桩怪事,究竟是咋回事儿呢?

  揭秘朱雀投资

  虽然没有重阳、泽熙、星石等私募名气大,但诞生于上一轮牛市中的朱雀投资多年以来一直处于内地私募基金中的第一阵营,发展比较平稳。

  来自朱雀官网的资料,上海朱雀投资发展中心(有限合伙)隶属于上海朱雀股权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7月,初始认缴合伙资金超过人民币1亿元,是上海首家有限合伙企业,亦是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特别会员、中国证券业协会会员。除上海朱雀投资发展中心(有限合伙)以外,上海朱雀股权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亦投资了朱雀枫域、朱雀国际、朱雀秦兵、朱雀久期、富善投资等企业。

  那么,这家公司为啥以朱雀来命名呢?资料显示,朱雀,玄鸟也,四灵之一。其身覆火,终生不熄,拥有旺盛的生命力。朱雀,以其形附其神,为盛世注入无限气韵,给人间带来祥瑞灵气。公司因之而名,希冀借神鸟之功,分享中国资本市场成长的荣光,为中国财富管理事业尽绵薄之力。

  而成立八年多以来, 公司旗下产品线丰富, 记者注意到,仅朱雀系目前就已经出到了第23期 。但近期某媒体却曝光,该公司旗下的朱雀新经济2号1期产品近期也发生因赎回量过大而触发巨额赎回条款,导致其提出的赎回资金到账时间有所延缓。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款产品呢?

  记者了解到,朱雀新经济2号1期于2014年12月24日首募,封闭6个月后每季度可赎回,定在每年的3、6、9、12月的15日开放,朱雀重点把握受益新经济改革中盈利预期有较大提升的公司,重点挖掘医药、大消费、TMT行业中的白马成长股。

  9月11日,该基金净值为1.4054元,自成立以来净值增长率为40.54%;在有净值数据可查的时间周期内,8月14日以来,净值回撤幅度为10%,6月15日以来,净值回撤为24.8%。

  然而,这样一只表面看起来还算正常的私募产品,却出人意料地触发了巨额赎回机制。记者了解到的消息,朱雀新经济2号1期产品在9月15日当天的净份额赎回申请超过开放日产品总份额的20%,触发了巨额赎回条款,导致该基金的投资者赎回款项到账时间将在30个工作日之内有所延迟。

  更大的清盘潮还在后面?

  实际上,随着大盘的逐渐萎靡,上半年曾经出现的私募基金发行潮也逐渐退去。

  据格上理财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9月20日,9月共发行阳光私募产品 111只,大幅低于8月同期发行量(296只)。其中股票策略产品占比66.67%,管理期货策略占4.50%,债券策略同样占比4.50%。数据显示,上周共有12只产品成立,11只产品终止。

  而回到私募基金圈本身来说,多只次新私募可能面临着度过了封闭期,要打开应对市场赎回挑战的局面了,上文所提到的朱雀新经济2号一期实际上就是成立时间不久的次新私募。

  资料显示,朱雀新经济2号1期于2014年12月24日首募,封闭6个月后每季度可赎回,定在每年的3、6、9、12月的15日开放,朱雀重点把握受益新经济改革中盈利预期有较大提升的公司,重点挖掘医药、大消费、TMT行业中的白马成长股,而9月15日恰好是其在该季度的开放日。

  综合记者的采访,记者了解到,随着上半年的牛市盛景不再,私募基金提前遭遇到寒流,目前在实操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净值越低的产品越没人卖了,而净值相对较高的产品则遭遇或大或小的赎回潮冲击,这从一个侧面上说明了私募基金的客户们对后市实际并不看好。

  而且,记者注意到,目前正在发行的私募产品实际上也募集困难。某媒体曾公开报道, 由于私募产品的发行不同于公募,其基本上是在熟悉的客户圈中推广,因此股市的行情不佳导致了私募新产品发行也陷入了僵局。

  截至记者发稿时止,记者未能联系上朱雀投资的相关人士接受采访。

【编辑:刘旭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