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王军:降息拉低的资金成本不能总是润泽国企

2015年10月28日 10:42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参与互动 

  10月24日,市场迎来了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双双下调,一年期存款利率更是降至新低。

  去年11月至今,经历了6次降息、5次降准的市场,似乎仍未被充分滋润。一些专家认为,未来仍存降息空间。

  虽然“稳健”二字尚未被“宽松”取代,央行频繁的动作已经足够让敏感的投资者作出决定。那么,经过多轮降息降准后,企业的日子好过些了吗?投资者们又从政策中嗅到了哪些商机?带着这些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

  改善融资薄弱环节

  NBD:最近多家机构发布的报告显示,随着过去一年6次降息和5次降准,企业的融资环境有所改善,您怎么看目前的货币政策调整?

  王军:现在还很难说调整到位,虽然一年期存款利率已降至1.5%,但是贷款利率还是比较高。降息当然有助于降低整体融资成本,但对于长端利率以及薄弱环节的利率还是很难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与美国、日本等国家零利率相比,我国还有下降空间,但关键问题不是利率的高低,而是利率的形成机制。

  NBD:您刚说的利率形成机制,央行公告也有所提及,而目前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还是较低,您认为症结在哪里?

  王军:这是现在最关键的地方,降息当然降低了资金成本,但为什么总有定向的政策,就是因为很多弱势环节,比如小微和“三农”的贷款渠道不畅,低成本的水很难流到急需的地方,要通过改革使得降息的好处真正能够让薄弱环节享受到。

  现在大量的贷款还是由国企获得,而国企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又比较低,这亟待解决。

  NBD:针对这个问题,您有什么建议?

  王军:一方面现在在进行金融体制的改革,比如发展直接融资市场,发展债券市场等;另一方面还需要市场主体能够更加完善,能够对市场发出的信号作出正确反应。现在还存在扭曲的机制,需要获得资金的主体得不到,而得到资金的主体往往不珍惜,配置资金的效率低下。

  现在推行的国企改革,让企业对资金的价格更加敏感,从而约束其投资行为。过去,部分国企由于资金充足盲目扩大投资,投向一些本身并不擅长或竞争力不强的领域和行业,比如房地产,造成了大量的僵尸企业和过剩产能。

  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对利率不敏感,没有把资金当作稀缺资源。如果国企的这种行为不改变的话,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就难以提高。

  企业积极谋求转型

  NBD:目前,欧美等国家的资金成本要低于发展中国家,现在不断降息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王军:可以说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主要是目前的需求不足,需要降低融资成本来刺激企业扩大投资,降低利率本身是一种逆周期调节的措施,经济越是下行,货币政策就越需要放宽。

  NBD:目前,我国正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已超过投资,而2013年第三产业的比重就超过第二产业,是不是可以说中国经济进入了新阶段?

  王军:这是一定的。消费超过投资在历史上出现过,同样是经济下滑的时期,投资收缩比较严重,消费的占比就会被动上升,这是正常的。第三产业的占比超过第二产业,说明经济结构越来越朝着服务业化、轻型化发展。

  这是产业结构非常重要的优化,因为第二产业比重过高意味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所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也需要产业结构向轻型调整。很多发达国家也都走了这条路。

  NBD:据您观察,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企业的投资方向有哪些变化?

  王军:应该说变化还是很大的,普遍反映在二产或制造业,很多企业也在压缩对第二产业的投资。但一些新型产业,比如天然气、信息产业、互联网等企业却更受投资者青睐。

  同时,一些传统产业的企业会主动地利用新技术,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来提升其能力,产品、服务都在寻求创新和突破,以谋求转型。

  NBD:除了融资成本过高外,目前的融资环境还有哪些障碍需要清除?

  王军:除了融资成本,最重要的是税费负担。据我最近了解到,很多企业,当然以国企和央企为主,财税部门征收的压力比较大,很多企业家对这个问题也很关心。在经济情况不好时,需要减税减轻企业负担,这也有利于经济恢复。每经记者 王辛夷

 

【编辑:孙建永】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