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净回笼不改资金面宽松 进一步宽松仍需等待

2016年02月18日 13:27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 

  2月17日,央行公开市场延续地量平稳操作格局,当日公开市场进行1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单日净回笼资金300亿元,但仍无碍资金面宽松。分析人士指出,春节假期过后,公开市场已净回笼资金逾千亿元,在央行适时频繁回笼少量逆回购的“护航”下,资金市场表现平稳,节后流动性基本无虞,市场对央行短期内降准降息的预期明显降温,预计公开市场各期限工具搭配操作仍将延续,短期操作目标大体上以灵活稳健为主。

  连续两日净回笼 资金面仍宽松

  央行于本周三(2月17日)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逆回购操作,交易量为100亿元,期限为7天,中标利率2.25%,与上期持平。当日公开市场有400亿元14天期逆回购到期,由此公开市场单日净回笼300亿元,为连续第二日净回笼,16日公开市场净回笼资金950亿元。

  连续两日净回笼不改资金面宽松格局。2月17日,银行间质押式回购1天期品种报1.9351%,跌1.85个基点,7天期报2.2905%,跌1.64个基点,14天期报2.5065%,涨3.15个基点,1个月期报2.7885%,跌9.15个基点。交易员表示,昨日为春节假期后的第四个交易日,资金交易逐渐回复正常节奏,全天资金面继续保持宽松状态,流动性充足,融入需求都得到满足,但是市场流动性不可过分乐观。

  春节假期结束后,央行公开市场迎来节前大量逆回购到期,仅本周(2月15日至2月21日),逆回购到期规模即达7150亿元,本周剩余四日还有累计5500亿元逆回购到期,流动性面临考验。业内人士认为,节后央行仍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滚动的方式释放流动性,意在稳定市场预期,预计短期资金面不会有明显波动。但春节后银行的现金回笼恐难造就往年的宽裕局面,货币市场利率料以稳为主。

  进一步宽松仍需等待

  回顾近期时间,央行绕过降准等大规模货币投放方式,通过公开市场和多种工具补充流动性,以覆盖市场预期和节日期间的资金缺口,并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放松债务融资条件、增加专项债和PPP项目的投放,加速改善实体经济的流动性,使得M1和M2同时出现较大幅度的回升。

  市场主流观点认为,央行通过多种手段提供流动性支持,预计可确保春节后逆回购到期的回笼压力平滑可控,无需过多担忧流动性波动。而尽管人民币贬值预期有所降温,外部掣肘央行的因素正在好转,但随着财政政策的发力,二季度经济企稳的概率增加,短期内央行降准降息的可能性降低,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或仍需等待。

  从央行近期举措、货币政策报告以及年后相关高层的表态中,市场普遍解读出货币政策中性甚至偏紧的预期。如国金证券指出,之前央行加强了委外监管和票据监管;春节前也只使用短期资金投放去平滑资金面紧张,而不是降准,这些操作都反映央行对于金融杠杆和风险的警惕。“换句话说,如果实体经济迟迟拿不到钱,央行只会提供必要的资金维持现状,难以大面积宽松。”

  不过中泰证券认为,虽然汇率逐步企稳,长期资金的缺口依然存在,仅凭借短期资金和中期较高成本资金工具滚动提供流动性,或阻碍信贷的持续派生,不利于需求的进一步回暖。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亦在最新研报中表示,由于资金属性和预期的差异,流动性支持可能难以完全替代降准的作用,这或许使得实体经济和股票市场承受了一些额外的压力。未来随着央行阶段性管理投机的奏效,如果财政政策效果不佳,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货币政策仍然需要进一步宽松。

  发行/到期 发生日期 发行量(亿元) 期限(天) 利率(%) 利率变动(bp)

  逆回购到期 2016-2-18 2,900.00 28 2.6000 0.00

  逆回购到期 2016-2-18 800.00 14 2.4000 0.00

  逆回购 2016-2-17 100.00 7 2.2500 0.00

  逆回购到期 2016-2-17 400.00 14 2.4000 0.00

  逆回购 2016-2-16 300.00 7 2.2500 0.00

  逆回购到期 2016-2-16 750.00 28 2.6000 -220.00

  逆回购到期 2016-2-16 500.00 14 2.4000 -30.00

  逆回购 2016-2-15 100.00 7 2.2500 0.00

  逆回购 2016-2-14 100.00 7 2.2500 0.00

  近期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情况

【编辑:张明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