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打假:虚高票房数据竟是行业潜规则?

2016年03月16日 07:20 来源:一财网 参与互动 

  最近一周我在忙着做“快鹿系”资金链条的调查,促动我做这个选题的起因,是“快鹿系”投资的电影《叶问3》的票房造假疑云。但也正是在做这个选题的过程中,作为金融记者的我,意外地跨条线地发现了电影行业里的一个“潜规则”:那就是自己花钱买票房,来“调剂”出虚高的票房数据。

  第一,这样的做法根本不是个案,关键是票房作假别做得太明显太没底线。

  第二,当行业里一大把电影做推广时都这么干,你不干别人这么干,你就会被比下去。

  我从一名国内知名的电影制片人那里获悉,也从一名发行方内部人士那里交叉求证到,去年那部创24亿记录的票房冠军国产电影,有几亿票房,就是被人为有意“顶”上去的。而表面票房的背后,却有一块中国电影的大“面子”:破掉《速度与激情7》那20多亿的票房记录,证明中国电影在中国市场已然翅膀长成。

  我也从多名业内人士那里私下打听到,在电影宣发费用里,取个一两成“调剂”一下票房数据是见怪不怪的,有些电影的宣发费用总共能有上千万、甚至两三千万之多,也就是说“调剂”票房就能用掉几百万。尤其是首映那天或开映头几天,“冲”一下票房数据,本身也能制造绝佳的宣传话题,以带动后面的票房。

  而除了带动后市真实票房以外,“冲”票房数据还有一大好处。在当前电影和资本、金融结合越来越紧密的情况下,票房数据还意味着对资本的吸引力,投资人、制片方等后续电影的“融资”口碑会因此提升。以快鹿和《叶问3》为例,如《第一财经日报》近日报道《快鹿系财技内幕》所及,快鹿在电影投资的背后还有巧妙的二级市场的布局,“等待‘高票房’来点爆这场资本盛宴”。http://www.yicai.com/news/2016/03/4759748.html

  利益诉求之下,种种雷人的票房现象显现。比如“超短场”,某120分钟的电影能在同一个影院同一个厅,每15分钟就排片一场,而且场场爆满。

  比如“幽灵冥币场”,半夜三更排片+超乎常理的高票价+影票全被售出。

  比如“颈椎病患者场”,已售座位全部是最差的前排位子,大概只有颈椎病患者才会喜欢全剧都仰着头看。

八卦到此为止。下面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件事:国产电影的未来。

  在1993年开始的那几年里,叫座的国产电影(更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内地电影)缺席,因为彼时,好莱坞大片开始冲击国内“统购统销”的电影发行格局,《泰坦尼克号》、《亡命天涯》、《狮子王》等大片一波一波袭来,国产电影在“市场化的票房”面前一度没有还手之力。直到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带来了一个“转折点”,打开了中国电影的市场化之路。

  在电影产业化之前,上世纪90年代及更早前,据上述制片人称,制片厂拍完电影并不直接和市场挂钩,而是由居于中间的各地发行公司“统购统销”,并在早年的那些也并不太市场化的电影院里放映。制片厂的经济账也很简单,拍个动作片60万,一个大约20分钟的电影Copy卖15000元,一部电影卖掉4个Copy,靠和发行方们喝喝酒称兄道弟,卖掉60个Copy,这电影拍得就算赚钱了。这样的生态系统本身自体循环得很好,直到市场化之门打开,中国电影人和整条产业链都在竞争下受到巨大压力,并需要时间成长。

  “统购统销”结束,取而代之的是市场化了院线,比如现在的巨头万达。市场化没什么不对,但市场化认钱不认人。作为院线,当然是谁的电影票好卖就排片谁的电影,能放上座率80%的电影绝不放上座率60%的,管你国内国外咖大咖小。更残酷的现实是,就算排好A电影的片,接下去还要看A的票房表现来调整排片,如果A连着两天票房平平,第三天,院线的黄金时段排片就给其它电影了,如果第四天A还是票房低下,院线可能干脆不排片A电影了。这个时候请问一句,如果其它电影票房动过手脚,A没动过,会怎样?

  再说国内电影的整体格局。我采访到的一些观点认为,国内电影近年来进步很快,不管是创意、叙事,还是动作、特技,都比10年前的好很多,但和国外电影相比,似乎仍有一点差距,尽管差距在迅速缩小。

  国外电影整体而言仍有票房优势。但同时,目前中国电影还有一段“保护期”,即每年进口的国外大片数量是有配额限制的,大概是一年35部分账大片。但这种保护将在未来被取消,因电影是被列入关贸协定的谈判项目之内的。如果这一天来得较早,院线又是市场化的,假设受众相对更愿意掏钱去看国外大片,那院线就会为了分账收入更多排片国外电影,院线的排片会导致国产电影处于不利地位,不利地位又会导致它们背后的资本格局变弱,而好电影的拍摄、制作、宣传都需要资本助力。

  从全球来看,除了日本、法国等几个本土电影实力较强的市场外,其余大部分市场,都难以招架好莱坞的轰炸。而电影和奶粉、口红、马桶盖不一样,电影是文化产业,涉及软性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的传播,同时,电影也是一种集体记忆,好莱坞大片再好看,里面没有“自己的生活”,如果市场化格局带动院线和资本倒戈,至少在很多电影实力较弱的国家,大家在电影院再也看不到自己。(什么是“自己的生活”?比如《老炮》,一方面运用了良好的商业叙事,另一方面能唤起一种集体记忆,这是国外大片不可能具备的有老北京生活气味。)

  市场化的院线格局下,国产电影不想被抛到一边,要靠票房说话。无论是面子还是里子,行业都期待能和优秀国外大片PK的同级别国产电影,都期待国产电影的票房占比上去,不是靠“量”来比,而是靠几个优秀IP的“质”来比。还有很关键的一点是,接下去还有关于电影的关贸协定的一个谈判,决定是否突破现在的每年配额引入影片制度,利于我方的谈判结果需要国产影片票房占比能达到一定比例。

  现实就是这样充满复杂性。小小的票房话题,往里延伸,却搅合了很多元素:宏观如一个文化产业的大方向、微观如一个投资方要靠票房来推动二级市场股价以解决紧绷的资金链条,有人想在其中推一把,有人想在其中捞一笔,有人想扫清“灰色地带”,有人想对“灰色地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水至清则无鱼。

  这其中,铜臭味和情怀心摩肩接踵。怎样厘清,相信聪明的你自有判断。

【编辑:程春雨】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