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冷眼看反弹:股债双杀 转债成防守主力

2016年05月19日 13:42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 

  □本报记者 王姣

  “股债双杀”背景下,转债的抗跌特征再度凸显。18日,上证综指盘中破位大跌逾2%,10年期国债收益率亦继续上行约2BP,可转债市场虽走势疲软,但绝大多数个券跌幅不到1%,体现出较强的防御性。

  市场人士指出,短期经济增长承压,叠加流动性紧平衡、降杠杆忧虑升温、风险偏好下降等因素,资本市场面临波动加大的风险,在股市及债市均缺乏趋势性机会的情况下,转债市场整体安全边际较高,具备防守反击价值。建议坚持防御策略为主,寻求公司基本面良好、业绩稳健、债底保护强的标的。

  转债抗跌性十足

  18日,资本市场整体延续震荡,股票、债券、商品市场集体表现不佳。从盘面上看,沪综指一度跌破2800点逼近调整新低,午后跌幅有所收窄,截至收盘,沪综指跌1.27%报2807.51点;债市亦延续调整,10年期国债、国开债、非国开债上行幅度在2-4BP左右;商品期货方面,化工黑色系多品种下跌,多达13个品种跌幅超1%。

  在此背景下,昨日转债(含可交换债)市场震荡走弱,但总体表现优于正股,绝大多数个券跌幅均低于1%,其抗跌特征再度凸显。昨日两市正常交易的转债共19支,截至收盘,除14宝钢EB微涨0.07%外,其余悉数收跌,其中辉丰转债以2.81%的跌幅居首,15清控EB、国贸转债、江南转债均跌逾1%,其余13支转债的跌幅则不到1%。

  对应正股中,辉丰股份跌逾8%,厦门国贸、格力地产、蓝色光标均跌逾3%,另有5支正股跌幅逾2%,5支正股跌幅逾1%。不过天汽模、中国太保、新华保险等6支正股收红,其表现强于转债。

  过去近一个月,国内A股市场震荡下行,债市亦震荡加剧,总体表现不算太好。股债相关资产中,转债表现可谓波澜不惊,体现出明显的抗跌性。据统计,4月中旬至今,10年国债利率一直在2.88%-2.93%之间来回震荡,上周以来上行幅度近5BP;而沪综指接连下破3000点、2900点、2800点,区间累计跌幅接近9%;与之相对应的是,中证转债指数区间累计跌幅约5.6%,整体表现好于股市。

  后续防守为上

  市场人士分析认为,“经济L型走势”的定调,4月经济数据的不佳,叠加金融市场降杠杆担忧升温,令本就疲弱的市场信心再受打压,风险偏好趋于继续下滑,总体来看,短期内资本市场将面临波动加大的风险,股市及债市或均缺乏趋势性机会,相比之下转债市场的整体安全边际尚可,其防守价值再度凸显。

  如兴业证券所言,去年以来转债绝对价格偏高,弹性大,成为波段操作的工具,但进入低波动区间后,转债弹性下降,博弈正确对组合的贡献可能也相对有限,当然博弈错误的损失也较低。但在波段价值下降的同时,随着转债绝对价格的下降,转债的配置价值开始出现,尽管目前转债距离债底仍有距离,多数到期收益率尚未转正。但按照转债绝大多数转股的结局来看,目前配置转债的实际收益可能已经明显超过纯债,这对于部分保本型、封闭型产品来说,已经是可能的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考虑到转债市场整体波动性大幅下降,近期估值水平被动小幅提升,转债投资机会也相对有限。据国泰君安证券数据,上周转债整体股性估值上升,加权溢价率从前周47.04%上升至50.22%;整体债性估值下降,加权溢价率从前周的22.05%下降至20.53%;整体债底上升,加权纯债价值从上周的93.44元上升至93.89元。转债整体加权平均到期收益率上升至-0.87%。

  个券方面,截至5月18日收盘,15国盛EB、航信和蓝标转债估值居前,其转股溢价率分别为164.89%、100.2%和86.2%,其余转债估值继续小幅抬升,15天集EB、15国资EB、15清控EB以及三一、电气转债转股溢价率均超过50%。

  不过中信证券认为,转债个券基本已跌至其所估算的价格底线区域的下限,未来进一步下跌的空间较为有限;虽然目前估值水平依旧高于历史均值,但是基于市场供需不平衡的现状分析,目前估值已经较为合理。在估值内生压缩步入尾声之际,未来正股走势将会对个券表现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后续个券分化可能难免。

  综合市场观点来看,短期内股市机会仍需等待,利率债或进入窄幅震荡格局,在股市债市均缺乏趋势性机会的情况下,转债不失为防守反击的较好选择,尤其偏债型品种的防御性将更为突出。未来一段时间,转债市场预计仍将延续近期波澜不惊的走势,建议投资者坚持防御策略为主,寻求安全边际较高且正股业绩较为确定的标的。

【编辑:魏巍】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