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李永森:“刚兑”神话已打破 企业债违约如何化解?

2016年08月10日 10:21 来源:中新经纬 参与互动 

  作者 李永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教授,中新经纬特约专家)

  近来我国债市中“违约”一词热度持续上升,信用债“刚兑”神话正在被打破,债券违约频频发生,企业债违约呈现扩大之势,范围正从私募债蔓延至公募债,从民营企业蔓延至国有企业,从地方国企蔓延至央企。

  进入2016年以来,违约规模快速增长,违约金额已逾200亿元,是去年全年的两倍多。其中,地方国企与央企违约金额占比近6成,而2015年发生违约的企业约八成为民营企业。

  债券违约给债券发行人带来了强大压力,牵动着投资者的利益,也对债券市场建设和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

  企业债违约频发的综合因素

  撇开具体的违约案例,从市场总体看,债券违约是一个概率问题。个别具体的债券违约看似偶然,但作为信用债券,违约的出现实属必然。

  债券违约的可能性与债券发行人的信用状况有密切关系。从静态看,信用等级高的发行人发行的债券一般违约概率较低,反之违约概率较高。从动态看,债券发行人的信用状况并非一成不变,当其信用等级下降或预期下降时,其债券违约概率就升高,反之则降低。发行人信用状况除了主要取决于自身因素之外,还会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首先,受经济周期的影响。经济处于下行周期,会增加债市违约事件发生的概率,这在国际市场已经得到反复证明。当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增长乏力,金融不稳定,造成全球违约事件明显增加。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增速的放缓,企业面临严峻的宏观环境,一些企业经营陷入困境,偿债能力大大降低。面对经济新常态,相当多的企业采取了逆向加大杠杆,以延后压力的办法来应对,当延后压力措施不可持续时,违约就会降临。

  其次,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会呈现企业信用状况的结构性变化。代表结构优化主流的、处于快速发展和上升的行业中的企业,普遍经营良好,盈利能力趋强,信用等级上升或预期上升,偿债能力不会有太大问题。在经济中占比趋向下降的行业,往往存在产能过剩,处于过剩行业的企业则面临较大经营压力,一些企业甚至有被市场淘汰的可能,其信用等级就会下降或预期下降,容易出现债券违约。当前,我国发生违约的企业主要在造船、风电、煤炭、有色金属等产能过剩的行业。

  再者,债券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也对企业融资产生较大影响。之前我国债券市场一直延续着“刚兑”神话,严重扭曲了市场,投资者和融资者普遍缺乏风险意识,债券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不高,阻碍了市场机制作用的正常发挥。“刚兑”是市场不成熟的表现,长期以来,我国债券市场的“刚兑”神话,使得违约后延,积累了巨大风险,违约集中爆发在所难免。

  “刚兑”之所以被称为神话,是因为在成熟的债券市场里出现一定比例的债券违约是正常现象,信用风险溢价是正常的市场反应,也是形成债券市场层次的重要依据之一,所有债券都不违约是不现实的。“刚兑”神话的长期保持,使得融资者信用状况在债券价格上的反映极不充分,使得一些信用状况差的企业能够低成本地获得债市融资,既增加了投资者的投资风险,也造成了金融资源的劣化配置。当前进入信用风险暴露期,也正值债券市场“刚兑”正在打破的时期,偿债困难的企业,尤其是有违约预期的企业再融资受阻,借新还旧链条断裂,债券违约就会逼近。

  此外,企业融资需求的满足程度和融资成本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社会融资环境的影响。全社会金融环境较为宽松,流动性较为充裕的时候,企业的持续性融资需求较容易得到满足,融资链条断裂的可能性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也较低,就会降低违约发生的概率。反之则容易发生违约。

  如何应对违约困局

  应对企业债违约,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问题:

  首先,要在经济发展中解决问题。发掘经济增长的潜力,促进经济在合理的区间保持中高速增长,在增长中优化结构,在发展中化解问题。降低企业债务率、去杠杆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切莫操之过急而忽视平稳性。应继续发挥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稳定市场预期,创造良好的财政环境和适宜的货币环境,保持全社会流动性合理充裕,继续实现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平稳增长,为企业提供较好的融资环境和较低的融资成本,降低经营良好的企业因融资链条断裂而出现违约的可能性。金融监管部门要依法加强债务违约处置中的合规性监管,要继续注重金融风险的监测和管控,密切关注债务违约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其次,要靠深化改革解决问题。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切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明确政府的行为边界,遵守市场规则和法制。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为经济主体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强化市场对融资者的约束机制,增强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自主经营地位和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动力。

  再次,要靠市场化机制解决问题。只有彻底打破“刚兑”神话,才能使得债券市场走向有序健康发展的轨道,凸显信用风险溢价对投资者风险收益结构和融资者融资成本的影响,形成信用风险适时释放的良好机制,强化市场主体的风险意识,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促进经济结构的改善。“刚兑”是我国债券市场走向成熟必须要逾越的障碍,由此带来的剧痛也必须承受,债券市场应当发挥在市场出清方面的作用,做结构优化的促进者,避免做“僵尸企业”的“输血者”。

  在债券市场建设方面,还需要促进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的统一发展,加强监管部门的协调,加强合规性监管,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信用评级管理,重视债券二级市场的建设,适时稳妥发展基于企业债务的衍生产品,建立信用风险分散和流动机制。

  此外,还要重视股权融资在降杠杆方面的作用。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同属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在满足资金需求方面是相同的,但是,在对融资者的杠杆率和债务率的影响上却截然相反,前者起到降低杠杆率和债务率的作用,而后者则相反。因此要创造条件,让更多信用良好、有发展前景、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股市进行融资,有效降低杠杆率和负债率。

  总之,无论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债券违约的处置,都应以法制为基础,主要运用市场手段。债券投资是市场行为,投资者理应承担投资风险,同时要强化违约者的约束机制,保护债权人的权利,严防恶意违约欠债道德风险的发生。可根据债务人具体状况,分别选择破产清算、购并重组、债转股等形式进行处置,不管采取何种形式进行处置,都要尊重债权人的意愿,把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放在重要位置。政府的角色主要是做好善后工作,即使对于国有企业违约者,政府也要把握好行为界限,止步于救助无底洞。(中新经纬APP)

  (本文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