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全球央行抛售美债创近40年新高 对中国短期无大影响

2016年08月19日 19:02 来源:央广网 参与互动 

  央广网北京8月19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曾经的“避险天堂”——美国国债,如今正被全球央行以创纪录的速度抛售。今年上半年,全球央行共计净卖出美国国债1920亿美元,这一规模为去年同期的两倍多。据美国财政部数据,如此大规模出售美债创下了至少自1978年以来,近40年最高纪录。中国、日本、法国、巴西和哥伦比亚成为今年以来卖出美债的主要国家。

  一直以来,美国国债被看作是全球最安全的资产之一,以中国、日本为代表的很多国家都持有大量的美国国债。然而,随着今年“黑天鹅”事件频发,外汇市场波动的增加,导致很多国家不得不通过抛售美债获得美元现金在市场上购买本国货币,以帮助支撑本国货币价值,避免持续贬值。

  作为美国的第一大债权国,中国近年来正不断减持美国国债。根据美国财政部本周发布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显示,6月份中国减持美国国债32亿美元,持有规模回落至今年1月份以来最低水平。与此同时,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美债收益率出现下滑,美国十年期国债在经历了加息低于预期、英国脱欧等事件影响后,目前收益率仅在1.55%左右,而中国的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仍在2.65%-2.70%之间波动,在各国中处于中高水平,中美十年期国债利差在100基点以上,而去年底则不足50基点。

  全球央行抛售美债创近40年新高,对中国短期无大影响。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就此话题做出点评。

  谭雅玲:美国国债创记录的抛售状况可能跟当前的形势有特别重要的关系。第一是美联储加息的不确定性,只是在今年美联储加息的预期可能占上风,但总体来讲,美联储加息的预期在减弱,这对美国国债未来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第二,与美元汇率有比较重要的关系,美元贬值的状态应该比较清晰。所以,美元利率的远景和美元汇率的现状,可能给各国抛售带来了一个杠杆效应的反弹。

  第三,跟现在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有特别大的关系,很多国家面临的经济困境比较突出,所以大家抛售美国国债去换取更多的收益率和现金,以缓解自己的经济状态。

  第四,外汇市场的复杂性在进一步加大,可能损失面相对比较严重,给大家带来的恐慌性比较严重。在负利率的效应下,经济和金融的扭曲性比较严重,所以大家在金融市场囤积的资金可能会比较多,但是在实体经济发展方面面临比较大的困难。

  这些都是影响大家抛售美债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从美债的影响力和其势力来看,它并没有完全消除避风港的作用,毕竟它跟美元的地位合在一块儿,美国地位的稳定性还是可以确定的。第一,它的制度霸权是在维稳。第二,它的市场份额是在扩大。第三,它的战略政策和策略的成熟性在全球非常瞩目。所以在考虑美债问题的时候,从流动性、收益性和风险性几个要素去考虑,它依然有很大的吸引力。

  我们国家并没有随着全球抛美债的风潮运行,因为我们从去年,甚至2014年就已经开始了减持美债,我们抛美债主要是重新组合自己多元化的储备结构,因为美元份额在我们的储备层面占比比较多,但是为了风险的规避和鸡蛋篮子效应的做法,可能我们在购买黄金上或者其他资产的配置上在进一步扩大,所以我们减持了一些美债。同时人民币汇率指数的推出,以我们的贸易结构为主要基点,这样可能其他币种的储备也在进一步增加。

  我们减持美债是循序渐进而且有高有低,不是大规模的减持,这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于,今年10月份我们可能会面临一个新的局面,即人民币正式被纳入SDR,我们将成为储备结构当中的一个新成员,这会对人民币国际化会带来很大的促进作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在金融市场的结构配置上应该要进一步均衡化和多元化。另外,在人民币市场的建设上,应该进一步的市场、技术和经验化,这样可能与对接国际标准和跟国际接轨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最重要的,人民币的市场化或者自由化应该更接地气,即把实体经济做得更好,尤其是中国的外贸和制造如果能进一步夯实或者升级换代,对人民币国际化和市场化是一个特别得力的推动,而且也是一个有利的保障,所以着眼于实体,能够尽快成为国际化的货币,对未来中国的地位和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基点。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