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贲圣林:民营企业出海将迎“中国溢价”机遇

2016年10月12日 19: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贲圣林:民营企业出海将迎“中国溢价”机遇
全国工商联执行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贲圣林。 施嘉 供图 摄

  中新网杭州10月12日电(记者 王逸飞)当下,随着经济全球化走向深入及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等因素助推,“国际化”正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该特点在民营企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随着一批批企业成功实践,中国民企在国际“舞台”中的前景也正被各方看好。11日,全国工商联执行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贲圣林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表示,未来全球将逐渐出现“中国溢价”现象,成为民营企业的全新重要机遇。而要把握机遇,企业、金融行业、政府三方的努力至为关键。

  纵观目前中国民营企业的出海势头,用“众行者易趋”来形容并不为过。以2016年上半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活动为例,民营企业在交易金额上已超过国有企业,在前20宗最大型并购活动中,民企身影占到了2/3。再如去年中国民企500强中,有138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对外工程承包等方式,实现海外收入总额达1641.54亿美元,同比增长35.20%。

  在贲圣林眼中,中国民企“走出去”主要可分为三大类型。“一种是高端产业‘走出去’,如以华为为代表的通信科技企业、以蚂蚁金服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等;一种是相对低端的产业‘走出去’,在国内人工成本升高、市场饱和的背景下,这部分企业正寻求外部发展空间;第三种可称为‘引进型出海’,有些产业我们没有掌握世界领先技术,需要通过海外并购实现弯道超车,吉利收购沃尔沃就是典型代表。”

  他指出,民营企业不论以何种方式出海,对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发展而言都有着重要意义。“对内而言,这些实践将成为当下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有利于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对外而言,中国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中国化趋势正愈发明显,中国民企通过‘走出去’不断将资本、产品、品牌、管理智慧等传向世界,与世界经济融合的程度越来越深,不断为其注入新鲜活力。”

  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和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未来民营企业的出海正被越来越多人所看好。贲圣林也表示,随着中国不断被世界了解,世界也将更关注中国、欢迎中国,与中国相关的事物就会更被认同、被尊重,这种“中国溢价”现象正逐渐形成。

  他同时指出,民营企业如要把握上述机遇,实现自身跨越并为地区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其自身也需进行更多与时俱进的“改革”。

  “在战略上每个企业要针对自身情况循序渐进,‘走出去’有很多形式,要根据自身能力,知己知彼进行选择;在人才使用方面要以开放胸怀加倍用好天下英才,尤其是本地人才;此外民企要提升规范经营水平、守法意识、危机公关处理水平,尽快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最后也要善于利用外部力量,很多民企不习惯利用中介力量,自己去做反而事倍功半。”贲圣林说。

  与此同时,贲圣林认为,民企出海美好未来的实现,也需要政府机构及金融业做出更多支持。

  “政府可以提供更多公共性产品,如建立各国家、行业信息库,这是民企急需的;也可利用官方力量推动海外商会等机构的设立,帮助企业表达诉求,与当地政府有效沟通;同时政府还可以培植中介等机构的专业服务能力。”贲圣林建议。

  贲圣林曾在全球知名金融机构从业20年,对于金融业如何加强对出海民企的支持,他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解决民企出海的金融保障,首先要加强金融业支持民企走出去的能力建设,这也是个长期过程。”

  “首先要增加现有政策性机构和亚投行、金砖银行等机构的能力建设,促进其发挥作用。此外虽然近年中国银行业走出去步伐加速,但相对企业出海步伐还明显滞后,即便银行海外有分支机构,其在当地的融资能力也受到很多限制,这些能力亟需加强建设。而在保险业方面,企业海外避险需求越来越大,保险业如何支撑起民企在全球的风险防范管理,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在券商能力建设上,中国券商的‘远程作战’能力也明显不足。”贲圣林指出。

  他特别表示:“目前金融行业正发生深刻变化,如何在此背景下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机遇、拥抱其手段和技术,更好服务企业走出去,对中国而言是非常大的机遇。”(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