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许维鸿:如何将房地产流出资金吸引到股市?

2016年10月13日 15:13 来源:中新经纬 参与互动 
许维鸿:如何将房地产流出资金吸引到股市?
作者 许维鸿(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新经纬特约专家)

  国庆前后,中国楼市全方位加强限购政策。对于几个月来不温不火的A股市场,房地产的调控带来了资金面的好转预期,从楼市流出的资金会不会涌向股市也引发业内讨论。

  放眼全球,包括股票、黄金、原油在内的很多国际资产价格,已经成为广泛的“货币现象”,而此轮的房地产繁荣正是在全球央行放水、流动性过盛、工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市场出现了大量的廉价资金无处配置,最终涌向低风险资产的必然结果。

  不过,投资于房地产的资金更多还是寻找“类储蓄”的安全资产,这与中国A股市场散户为主的资产配置需求并不匹配。从短期来看,这些以投机为目的的资金一定会向股市流动;但从长期资产配置和经济发展角度看,作为连接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股票市场,如果想真正吸引到长期的价值投资型资本,还需要更多“自内而外”的供给侧改革,形成价廉物美的资产“池子”。

  2016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四次提到“完善多层资本市场”,可谓是当前中国股票市场供给侧改革的首要目标。其中,已经有近万家上市公司的新三板市场,以及各省依次建立的区域股权市场,是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最重要改革领域。在新三板市场,监管机构急需破解流动性不足问题,既要主动建立公司分层交易体系、降低投资者准入门槛,也要加强对新三板投资者资质的审核,并通过投资者教育引导合理投资预期,最终带动新三板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体现。近期新三板创新层的企业定向增发已经超预期“火爆”,说明先知先觉的价值投资者已经意识到机遇,转移楼市冗余的流动性。

  另一方面,各省的区域股权市场已经发展多年,也聚集了相当多的省内企业进行集中的登记、托管、结算、挂牌交易,其流动性和融资便利性,也应该得到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重视。从投资学原理上,区域股权市场有很多百姓身边的上市企业,而“投资于身边的企业、投资自己了解的企业”,是投资成功的关键,这一点是A股市场和新三板市场作为全国市场所无法相比的优势。考虑到传统投资于房地产资金对区域股权市场的陌生,地方政府应该通过引导基金牵头,对区域股权市场挂牌企业进行“股债结合”的资金支持,这既可以缓解地方经济下行压力,也可以让更多的百姓和区域银行参与中小微民营企业的成长。

  中小微企业的蓬勃发展是解决持续就业问题的关键,是中国民生问题的经济核心。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是依靠商业银行贷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各级政府必须充分重视资本市场的作用,客观认识资本市场对楼市、股市、实体经济的“叠水效应”。从经济学原理上讲,社会资金的流动可以被政府适度引导,且每个政府都希望资金能流向实体经济,但是资本“叠水效应”是一种经济发展中资金流动的客观规律,政府应该利用资本逐利的特性,最大化财政资源和产业政策的效能,将资金引向实体经济的“下游瀑布”。

  最好的例子就是国家发改委近日印发的《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文件从促进投资增长、改善金融服务、降低企业成本等六个方面提出了26条具体措施,贯彻了国务院对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倡导。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居民财富积累已经让绝大部分人摆脱了对温饱的追求,老百姓投资于实体经济、开店办厂的诉求不再是为了安身立命,而更希望以投资获得财务收益,这是值得骄傲的改革成果和新时代特征。因此,引导资金健康的向实体经济流动,不可能重演改革开放初期大量官员下海做“个体户”的盛景,而是必须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先从对实体经济带动边际效应已经很低的房地产“上游瀑布”,引导到多层次的“中游瀑布”,最终惠及民生。

  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从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向以投资银行为代表的直接融资”过渡,把更多房地产资本疏导到股市是时代需求,但不是简单地在A股市场“吹泡沫”,而是需要培育新三板等股权交易平台,化解居民投资的不必要风险。可以预见,随着更多投资者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那些主业清晰、受益于消费升级和创新驱动、基本面优良的成长型公司必然受到资金追捧,值得投资者尽早布局。(中新经纬APP)

  【专家简介】许维鸿,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曾就职于英国路透集团、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法国外贸银行集团巴黎总部。长期从事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研究,研究领域涉及国际宏观经济、国际化背景下的新兴市场发展模式等。

  (本文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中新经纬”)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