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万能险收益走低 香港保险热降温

2016年12月21日 10:44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 

  “强监管”成为2016年保险业的关键词之一。从年初开始,一些中小型保险公司借以做大保费规模的中短存续期产品便面临限制,此后针对万能险产品出现的一些状况,保监会也相继出台措施进行监管。分析认为,万能险的收益要根据资本市场的情况,而资本市场明年不会有太好的表现,万能险的结算利率应该是向下走的。

  2016年上半年,不断走热的香港保险吸引着内地居民前往购买,保监会随即发布风险提示,银联国际也在下半年对银联卡保险支付进行限制。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表示,由于监管政策和内地保险产品、服务的发展,香港保险的热度会降低。

  猜想1

  万能险结算利率走低

  12月初,证监会主席刘士余针对“野蛮人”的言论引起热议。新华社援引业内人士的分析将其指向保险系资金,而为一些险企举牌提供重要资金来源的万能险也走向舆论风口。

  保监会12月5日发布监管函,针对万能险业务经营存在问题且整改不到位的前海人寿采取暂停开展万能险新业务等监管措施。

  12月13日,保监会主席项俊波提出接下来对万能险规范发展的思路,包括研究制定万能险的经营门槛、业务资格、产品期限最低标准等一系列刚性约束。

  实际上,监管层对于万能险的约束从年初便开始。此前,保监会要求保险公司自3月21日起停止销售期限不满1年的中短期人身保险产品,当时电商平台热卖的中短期高收益万能险就在此当中。9月份,保监会再次发文,将万能保险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上限下调0.5个百分点至3%。

  在一系列政策约束下,保险公司的万能险结算利率在下半年出现回落。海通证券的一份研报显示,2016年9月-11月,大部分非上市保险公司的主力万能险的结算利率已从上半年7%-8%的高水平降至5%左右。

  “因为投资主要在资本市场,万能险的收益要根据资本市场的情况”。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表示,从目前来看资本市场没有较大的改观,还处在弱周期,万能险的结算利率不会有太好的转变。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教授郝演苏认为,资本市场明年不会有太好的表现,万能险的结算利率应该是向下走的。

  猜想2

  香港保险的热度消减

  内地投资者赴港买保险成为上半年保险圈热议的话题之一。香港保险业监理处11月3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来自内地访客的新造保单保费为489亿港元,占当期个人业务总新造保单的37%。

  华泰证券研究员罗毅在一份研报中表示,“现在赴港购买保险产品的内地客户主要为年薪在30万以上的中产阶级,有较高的保险意识,通过购买香港年金保险扩大保障,并以持有离岸美元资产进行汇率风险对冲和资产保值。”

  不过,在内地受热捧的香港保险今年也多次引起监管层的注意。4月底,保监会发布风险提示,称香港与内地保险业务在适用法律、监管政策以及保险产品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希望广大消费者谨慎投保。10月底,银联国际公告称,境内居民可以使用银联卡支付在境外购买与意外、疾病等旅游消费相关的经常项目保险,严禁支付其他保险项目。新华社从银联国际获悉,所谓“其他保险项目”是指具有资本项目性质的投资性保险(如人寿险)。

  新京报记者梳理历年数据发现,在2014年上半年、2015年上半年和2016年上半年,内地访客新造保单保费分别为101亿港元、139亿港元、301亿港元,占到同期新造保单保费的18.4%、20.2%和36.9%。而2016年前三季度内地访客新造保单保费占当期个人业务总新造保单的37%,与上半年的比例并无明显增长。

  “消费者购买香港保险的热情会受到监管政策的影响”,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表示,香港保险的热度会降低,目前该趋势已经显现。其中的一个原因是监管在资金结算上增加了卡口,另一方面随着大陆保险公司推出服务方便、价格较低的重疾险等保险产品,香港保险产品的优势慢慢在失去。

  猜想3

  场景化是互联网保险切入热点

  2015年被许多业内专家认为是互联网保险的元年,2016年互联网保险的经营主体、保费规模都持续增长。

  随着互联网保险的发展,一些嵌入电商平台、支付账户等消费场景的保险产品开始涌现,“消费保险”的概念悄然而生。据蚂蚁金服公开披露的数据,2016年双11共有9家保险公司参与,提供质量、物流、售后、价格、信用等五大类、30种消费保险,比如鞋子脱胶险、物流破损险、化妆品过敏险等。

  东吴证券首席证券分析师丁文韬在一份研报中指出,互联网金融创新核心在于碎片化+场景化,随着移动金融普及和车险互联网化推进,碎片化的场景创新保险产品成为未来保费增长的驱动力,诸如退货险、延误险、手机碎屏险等新兴险种吸引力显著提升。

  王国军认为,2017年互联网保险公司将创造更多的盈利模式,场景化的保险创新是一个切入热点。

  投资故事

  万能险的安全性和收益都不错

  通过某电商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提先生今年购买了四款万能险产品。

  “主要是为了保值增值,因为银行存款和理财的利率都太低了,但一些P2P和互联网理财产品的高收益背后风险又太大,而万能险的安全性和收益都不错。”提先生称,自己也比较过保险中的投连险产品,但觉得没有最低利率保证,投资安全性无法保证。

  提先生从今年1月份开始购买该平台的万能险产品,共投资了6.8万元,四款产品的年化利率分别为5.6%、6.7%、6.5%和5%。他还购买了其他利率较低的理财产品。

  “我自己计算过,按照现在每天的收益,这几款万能险平均的收益率接近6%”,提先生认为,由于其他理财产品的利率都不断下降,万能险的利率也会慢慢调低。

  “现在很多万能险已经下架了,明年肯定还会买一些万能险,但会往稍长期考虑。”提先生说。

  靠保险获得收益的想法不靠谱

  在国内某大型互联网金融公司工作的方先生今年赴港购买了一款重疾保险。“当时我是38岁,保额20万美元,分15年缴费,每年保费在7500美元左右。”方先生称,自己购买香港保险主要有三层考虑。

  “首先,整个香港保险费率模型中人口死亡率比大陆低,同样保额在价格上比大陆低20%左右;第二,它有美元计价的保险产品,在预计人民币汇率下行的情况下,美元抗通胀的能力要强一点。”此外,方先生还考虑到美国医疗技术较好,如果到时候在国外看病会受换汇限制,而香港保险直接用美元赔付,到国外看病会相对容易。

  不过,方先生表示,购买香港保险需要理性考虑。“一些投资者考虑演算收益的时候忽略了通货膨胀,事实上很多保险收益跟通货膨胀比,后来会贬值不少。”他认为,保险的真正魅力是用杠杆来获得保障,而投资是附属,“想靠保险获得大的投资收益这个想法本来就不那么靠谱。”

  在他看来,购买香港保险需要考虑一定的风险,比如香港保险法和内地的不同,消费者购买保险时如果没有如实告知,保险公司可以免赔。

  投资锦囊

  工薪阶层首选国内保险

  “尽管具备价格上的优势,但减去换汇以及赶赴香港交款的成本,年交保费5万人民币以内的保单并不适合在香港投保。”华泰证券研究员罗毅在研报中表示,通过对比香港带有分红性质的重疾险和内地高性价的重疾险发现,扣除不确定的红利部分,缴纳相同保费的情况下,部分内地重疾险的保额其实高于香港重疾险的保额。

  罗毅建议,尚未购买保险的工薪阶层仍然首选国内保险。

  想继续购买香港保险的内地居民也需要注意一些风险。

  北京市中高盛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滨表示,从理赔角度来说,香港保险对投资者保护相对弱一些。“当投保人故意欺诈保险公司,香港保险公司可以不受两年不可抗辩条款的限制,可以解除合同。”

  李滨还表示,购买香港保险产生纠纷的代价也比较大,需要懂得香港法律的律师来处理,另外可能也会有时间成本、交通成本等。

  新京报记者 陈鹏

【编辑:鲍文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