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CF40发布《径山报告》:积极稳健推进中国金融开放

2017年09月24日 16:3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CF40发布《径山报告》:积极稳健推进中国金融开放
    图为《2017·径山报告》发布会现场。 黄慧 摄

  中新网杭州9月24日电 (赵小燕 黄慧)23日,中国金融40人论坛(CF40)在杭州发布《2017·径山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当前中国金融开放的程度滞后于实体经济,也落后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因此从保持经济增长、防控金融风险和国际金融治理的角度出发,中国金融业应该进一步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助开放。”《2017·径山报告》牵头人——CF40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益平表示,要积极、稳健地推进中国金融开放。

  据黄益平介绍,金融开放政策始于1978年,早期聚焦实体经济,后转向金融领域。但这近四十年的金融开放政策,存在着缓慢反复、决心大推进难、政策协调性往往不够这三个突出特点。由此他指出,报告的主题就是要积极、稳健地推进中国金融开放。

  围绕人民币汇率改革、中国跨境资本流动等金融开放领域的焦点话题,报告提出:汇率政策改革一直在朝着双向波动和市场决定的方向努力,但始终没有呈现出足够的灵活性;资本项目和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最近两年出现一些反复;金融机构的对外开放实际进展相对有限;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受制于境内外市场规则、制度方面差异以及我国“通道式”的开放模式;金融机构走出去滞后于企业走出去,跨境金融服务的能力还比较弱。

  对此,报告指出应进一步推进金融开放,因为金融开放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条件,是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还是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治理的重要途径。

  黄益平表示,金融业对外开放有助于促进竞争和提高效率,要协同推进扩大金融业开放、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和减少资本管制这“三架马车”。对此,他进一步提出,金融业下一步开放要实现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在股比限制、业务范围、牌照发放等方面同等对待内外资金金融机构。“在扩大开放的同时要做好风险防范,要主动有序地推进金融业开放,制定好对外开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黄益平说。

  对于具体如何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报告》建议在金融机构方面,要放开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允许设立外商独资证券公司和独资寿险公司;取消对外资银行股东总资产的要求,取消对外资银行开办人民币业务的最低开业年限要求,取消对合资证券公司中方股东必须有一家是证券公司的限制等。

  现场,浙商银行董事长沈仁康说:“作为一个正在谋求经济转型的国家,中国的金融稳定和金融开放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不是非此即彼,或取舍平衡,而是互为因果。经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金融业正处于最好的时期,也是进一步推动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的最佳时期。”

  CF40高级研究员管涛认为只有金融进一步对外开放,中国的标准才会变成国际标准,才会在国际舞台上有话语权。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室主任冯维江提出考虑金融开放政策时,一是要注意现在的实力和地位,二是注意这个实力和地位在未来发展过程当中合理的预期。

  而对于如何推动金融进一步开放,报告提出七方面政策建议,包括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应统筹金融改革发展政策;要积极增加汇率的灵活性,更多地让市场因素决定汇率水平;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建立跨境资本流动的管理框架,并稳定地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并放松外资机构的持股比例,真正推动金融机构的对外开放;尊重国际市场规则和惯例,实现金融市场更高层次的开放;积极构建对外投融资框架;完善与开放金融体系相匹配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有效预防并化解金融风险。

  据沈仁康介绍,浙商银行作为《径山报告》独家支持机构,在自身经营发展中也一直在贯彻国家关于金融对外开放的各项政策。“浙商银行已经打造了集‘支付、结算、融资、担保’于一体的跨境金融产品体系,完善了‘一带一路’沿线代理行网络,为企业走出去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沈仁康说。

  据了解,中国金融40人论坛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非官方、非营利性金融专业智库平台,始终站在研究中国金融改革特别是金融开放问题的最前沿。《径山报告》项目旨在通过集中研究、辩论,积极推动学界、政界与业界对金融开放问题的思考,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完)

【编辑:魏巍】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