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汇率改革与对外开放进程相匹配

2018年08月30日 07:41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谢伏瞻:
  汇率改革与对外开放进程相匹配

  本报讯 记者徐惠喜报道:8月28日,“与改革开放同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智库论坛”第三场在北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谢伏瞻在论坛上表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与我国市场经济改革总体进程基本适应,始终坚持了自主性、渐进性、可控性的原则,与我国对外开放总体进程是相匹配的。

  谢伏瞻表示,我国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经历了三次比较大的改革和八次小的调整,取得了四方面成效。一是有效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过去40年,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适应了中国对外开放的需要,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供了动力和压力,促进了出口结构的优化和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汇率改革,也促进了对外经济政策的调整,在此基础上,通过扩大内需,改革生产要素的价格,扩大进口等政策措施,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汇率改革使“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步伐大大加快,促进了中国的工业体系加快融入到国际产业链,提升了中国整体经济参与全球市场的深度。

  二是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宏观经济内外平衡。汇率改革推动中国改变了过度依赖出口的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了国内消费和服务业比重,保持中国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的运行格局,避免经济在遭遇外部冲击时出现大起大落。同时,经济内部失衡显著缓解。

  三是完善国内资本市场,抵御外部金融危机冲击。通过汇率改革,银行间外汇市场报价活跃,掉期和远期等衍生品市场稳步发展,外汇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在适应汇率灵活性的同时,不断加强风险管理,提高自主定价能力,改善金融服务和创新金融产品,夯实了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基础和市场基础,增强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跨境资本的双向流动日趋显现,国际收支格局开始由“双顺差”向“经常账户顺差、资本账户逆差”转变。

  四是加快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2009年,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推广,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直接投资中的使用频率和规模稳步增加,离岸市场迅速发展。SWIFT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底,人民币在国际收支货币中的份额为1.66%,成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和第五大外汇交易货币。

徐惠喜

【编辑:左盛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