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贷款“增速第一”背后的金融探索

2019年07月02日 14:07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 

  汕头本外币贷款增速连续27个月保持双位数增长
  贷款“增速第一”背后的金融探索

  人行汕头中心支行主要负责人带队到建行部署“访百万企业 助实体经济”专项行动。受访者供图

  企业通过“粤信融”平台可足不出户对比各个金融机构提供的融资产品,并获得银行贷款。余丹 摄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在2017年举行的全国第五次金融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指出未来5年金融工作的三大任务,即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与深化金融改革;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引导金融机构精准有效支持实体经济。

  同时,由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和营商环境的不完善,“融资难”“融资贵”长期以来成为制约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这些背景因素都使得在新形势下督促引导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成为当前和今后每座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汕头民营经济活跃,中小微企业众多,这对当地金融机构如何服务实体经济提出很高的要求。数据显示,截至5月末,汕头市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存款余额3720.99亿元,同比增长7.5%;贷款余额2110.83亿元,同比增长24.6%,增速居全省第一位,连续27个月保持贷款增速双位数增长。

  贷款增速第一,反映了汕头经济发展势头向好的趋势,也反映出汕头金融环境、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汕头金融机构是如何服务实体经济的?日前,记者进行一番采访。

  文/南方日报记者 余丹

  通讯员 潘志玄

  加强政策引导“输血”实体经济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关键部门,肩负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重要使命。记者获悉,今年来,人民银行汕头市中心支行认真贯彻落实人民银行总行、广州分行各项货币信贷政策,持续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引导,引导更多金融资源聚焦民营和小微企业。

  当前,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是突出问题。在人民银行汕头市中心支行的指导下,汕头市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信贷支持作用,深化产融合作,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

  例如,每年定期组织辖区金融机构召开金融管理工作会议、货币信贷政策与汕头经济金融发展座谈会,编印《汕头市企业融资服务指南》,引导金融机构针对地方发展实际,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深化产融合作,充分发挥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能动作用。

  结合辖内需求实际,人民银行汕头市中心支行积极向上级行申请增加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扎实做好定向降准工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

  截至2019年3月末,全辖支小再贷款余额达12.6亿元,累计支持小微企业32家,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484户,民营企业529户;再贴现余额5.88亿元,其中,小微企业票据2.77亿元,占比47.01%;一季度累计执行定向降准3次,相关金融机构释放可贷资金合计14.38亿元。

  搭建平台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

  当前,民营和小微企业“缺信用、缺信息”仍然是制约其融资的根本症结,针对部分金融机构提出的信用信息共享难等诉求,人民银行汕头市中心支行积极推进金融部门信用信息共享,推动融资担保机构功能整合,着力缓解、扭转民营和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不断提升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例如,该行积极推进“广东省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和融资对接平台”(以下简称“粤信融”平台)建设,为辖内金融机构与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辅导、供求信息发布、网上对接等服务,形成“数据库+服务网”模式,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了中小企业融资可得性。

  此外,通过这一平台,企业可足不出户对比各个金融机构提供的融资产品,并获得银行贷款。截至目前,平台发布银行信贷产品61个,平台注册企业410家,成功签订授信合同企业348家,完成银企融资撮合369笔,金额约13.39亿元。

  汕头市潮南区坤兴刺绣公司正是粤信融平台的受益企业之一。得知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资金需求较大,邮储银行汕头分行向汕头市坤兴刺绣有限公司推介粤信融平台。随后企业通过该平台在线上向银行提出融资需求申请,很快获得了1000万元的融资。

  “我们是第二批获准进入印染园区生产的企业之一,这笔贷款很好地补充了我们的流动资金,解了我们燃眉之急。”坤兴刺绣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武宏说,近期已进入纺织服装行业的旺季,公司承接了不少订单,急需资金用于采购原材料,借助该笔融资,公司把握时机,适时采购备足了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避免了近期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既保障了订单的顺利生产,也节约了企业的经营成本。

  主动服务实地解决企业资金需求

  摸清金融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的问题与不足,才能更好地引导金融资源聚焦民营和小微企业。今年3月,人民银行汕头市中心支行联合汕头银保监分局开展“访百万企业 助实体经济”专项行动,组织辖区25家银行,计划在今年内走访全市5万家以上暂未获得银行授信的民营和小微企业,促进提升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比例和金融服务覆盖面。

  截至5月末,汕头辖内银行机构首次走访企业超过1.87万家,发现有融资需求的企业1700多家,银行预判可提供贷款的企业1180多家,已放款企业近400户、金额合计13亿元。

  广东老中医保健食品有限公司是汕头一家“老字号”企业,据公司董事长辛恒波介绍,公司一直坚持“口袋里有多少钱就花多少”的保守理念,成立20多年来从未向银行贷过款。银行工作人员在走访中带来了金融服务政策,让他们意识到,高新技术企业要发展,就要尽快实现品牌和服务升级,而这不可避免要在研发上投入较大的资金。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中国银行汕头市分行向该公司提供了150万元免抵押授信额度,“随借、随到、随还”的灵活机制,更大限度地帮助企业节约了融资成本。

  建设银行汕头市分行通过人民银行的企业走访管理系统查询到汕头市某食品有限公司于2018年4月份成立,属于成长期高新技术企业,且暂未获得银行授信。走访中得知,该公司企业主是该行高净值客户,但之前并未获取到该客户注册企业的信息。随着公司规模扩大及订单增加,近期亟需一笔资金投入到企业日常运转中,最终建设银行汕头市分行成功向企业主发放贷款200万元,满足了企业融资需求。

  亮点

  汕头探索产融合作新路径

  6条+4板+2平台互联互通提效率

  产融合作是促进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企业集聚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实现产业与金融协调发展、互利共赢。2017年初,汕头获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批准为“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

  随后,汕头市出台了《汕头市推进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提出建设产业发展金融支持体系和产融信息合作平台,加快推进产业园区提质增效融资模式、重点产业产融合作模式和科技创新平台产融合作模式的创新计划。

  人民银行汕头市中心支行在全省率先建立“汕头市金融支持产融合作试点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印发《汕头市金融支持产融合作试点效果评估办法(试行)》,从多个维度对汕头市金融支持产融合作试点效果开展评估,激励和督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小微企业等领域的产融对接。

  经评估,2018年汕头市金融支持产融合作试点效果评估综合分为83.44分,金融支持产融合作试点效果指数为105.28,金融支持产融合作试点取得有效进展。

  多措并举下,汕头产融合作模式逐步清晰,并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汕头产业发展与金融投资有机结合的发展路径,即“6条+4板+2平台”发展路径,其模式概况为:大小有别,先企业、后堆头,互联互通提效率。

  据介绍,“6条”为适合汕头产业发展的创新金融政策,主要是缓解小微企业抵押少、抵押难造成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分别为:1.3亿元政策性融资担保注册资金,目前开展业务量已经超过2.2亿元;1亿元过桥融资资金,业务量已经超过9000万元;1.36亿元信贷风险补偿资金,业务量已经超过2.7亿元,支持企业超过150家;59家联合金融超市,已成功对接合作项目228个,协助企业及个人成功融资3.85亿元;设备融资租赁与应收账款融资,新业务已逐步开展,融资租赁备案额度约3000万元;270亿元创投基金,已有华润创投基金、明园投资、比亚迪云轨投资等19家私募基金公司在华侨试验区注册登记。

  “4板”即“主板+海外板+新三板+华侨板”,主要是采用直接融资方式培育汕头市产业龙头企业,解决产业堆头小的问题。目前,汕头市境内外上市企业达35家,累计募集资金超过350亿元;“新三板”挂牌企业61家,募集资金超过100亿元;设立“华侨板”,累计企业发行私募债5000万元,银行融资2000万元;“政银保”融资项目累计投放600万元,“助企贷”融资项目累计投放8930万元。

  “2平台”即广东华侨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和省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和融资对接平台,主要是解决企业投融资信息不对称,融资效率低下的问题。华侨板合计挂牌企业522家(股份制7家,有限责任公司515家);粤信融汕头平台已累计采集和更新公共信用数据约17.64万条,涉及相关单位18个;辖内金融机构网点已开通融资对接用户103个,平台发布银行信贷产品61个;注册企业410家,成功签订授信合同企业348家,完成银企融资撮合369笔,金额约13.39亿元。

【编辑:左盛丹】

>金融频道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