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出炉:金融总量充足,信贷供需两旺

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出炉:金融总量充足,信贷供需两旺

2020年07月12日 17:42 来源:央广天下财经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央行昨天(10日)公布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其中,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1.1%,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2.8%,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13.2%,金融有效支持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金融总量充足,服务实体经济效率较高

  今年上半年,广义货币(M2)、社融、人民币贷款增速相比于去年都呈现出明显回升态势。具体来看,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13.49万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6个百分点;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271.8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6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165.2万亿元,同比增长13.2%,增速比上年同期高0.2个百分点。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认为,总体来看上半年金融总量充足,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较高,金融有效支持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阮健弘: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速都明显高于去年,全社会的流动性是合理充裕。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持续优化信贷结构,完善结构化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加大对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

  信贷供需两旺,央行货币政策将更加灵活适度

  初步统计,今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0.8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6.22万亿元。阮健弘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量明显高于去年同期,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增强,二是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提供的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的支持幅度大幅增长。

  阮健弘:上半年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新增量是12.33万亿元,这也是历史上最高的水平。上半年企业债的净融资是3.33万亿元,已经接近去年全年的水平,非金融企业的境内股票融资是2461亿元,几乎是比去年翻一番,比去年同期多增1256亿元。

  对于下一阶段货币信贷的走势,央行货币政策司副司长郭凯回应说,下半年信贷需求会比较平稳,央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更加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推动贷款实际利率持续下行和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为经济发展和稳企业保就业提供有利条件。

  郭凯:适度有两个含义,一个含义是总量上要适度,信贷的投放要和经济复苏的节奏相匹配。如果信贷投放节奏过快的话,快于经济复苏就会产生资金淤积,产生信贷资金没法有效使用的问题。第二个是价格上要适度,要认识到利率适当下行并不是利率越低越好,利率如果严重低于和潜在经济增长率相适应的水平,就会产生套利的问题,产生资源错配的问题,产生资金可能流向不应该流向领域的问题。

  贷款延期支持工具起步顺利,金融系统将向企业让利1.5万亿元

  央行相关负责人昨天(10日)还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及金融系统给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

  今年6月1日,央行推出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央行货币政策司副司长郭凯说,政策实施一个多月以来,贷款延期支持工具起步顺利,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撬动信用贷款发放的作用较为明显。

  郭凯:信用贷款截止到7月3日,约一个月期间我们支持了1598家地方法人银行,一共给109万户企业发放了普惠小微信用贷款160万笔,总共是1326亿元,所以撬动作用还是很明显的。这里很大的一块是互联网银行以及传统商业银行利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发放的信用贷款,单笔的贷款很小,就是两、三万元,但是给尾部的客户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支持。

  上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金融系统今年全年要向企业让利1.5万亿元,引发广泛关注,对于这一让利计划究竟如何实施,郭凯也进行了回应。

  郭凯:这1.5万亿元分三块,一块是利率的下行实现金融市场或者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让利,包括贷款利率下行,包括债券利率的下行,包括通过再贷款、再贴现政策支持的这些优惠利率贷款的发放,所有这些东西加在一起通过引导利率下行,最终会实现大概约9300亿元的让利。第二块就是我们测算两项货币政策工具加上前期的延期还款付息政策工具大约让利2300亿的规模。第三块是通过银行减少收费3200亿元,包括前期已经减少的收费,后面全年还要继续减免的收费。

  记者|蒋 勇

  转载请注明央广天下财经

  微信号 : CNRTXCJ

【编辑:苑菁菁】

金融频道精选: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