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逾六成受访者期待加大惩处违规驾驶行为

2012年04月10日 07:33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自从醉酒驾车、飙车等危险驾驶行为被视为犯罪后,“喝酒不开车”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不过,不少网友反映,如今一些“有车族”的不良驾车习惯还是让人提心吊胆,很多行车细节被严重忽略。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2078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1.2%的人认为“开车接打电话和发短信”是当前被忽略得最严重的行车细节。受访者中,78.9%的人是“有车族”,55.5%的人经常开车。

  驾驶员不注意行车细节造成“路怒族”越来越多

  上海80后白领刘嘉今年刚成为“有车族”。她发现,虽然现在交通处罚严格,但还是有很多驾驶员在细节上做得太差。比如,拐弯时不打转向灯、夜间行驶滥开远光灯、遇到红灯排队时仗着技术老练插到前面去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不仅会给他人带来危险,还可能让自己遭殃。

  调查中,受访者评出“最容易被忽略的危驾细节”,“开车时接打电话和发短信”排在首位(81.2%);其次是“滥用远光灯”(76.0%);排在第三位的是“驾驶员与乘客聊天”(67.5%)。此外,还有开“斗气车”(66.3%)、不系安全带(65.2%)、边驾驶边抽烟(58.4%)、车内音响音量过大(44.9%)等。

  正在准备考驾照的湖南大学学生易雨橙说,如今开车接打电话、收发短信的情况非常普遍。在这种情况下,人的思维会分散,面临危险时很难反应过来。另外,现在很多驾驶员夜间行车时滥用远光灯,错车时不愿切换近光灯。这样做很容易让迎面驶来的车辆驾驶员因晃眼而看不清路况,最终酿成大祸。

  刘嘉认为,很多驾驶员不注意行车安全细节,造成“斗气车”现象和“路怒族”越来越多。她有一次夜间乘好友的车回家,远处一辆车大开远光灯,晃得好友看不清道路,顿时火冒三丈。就在错车的一瞬间,好友突然打开远光灯进行报复,只见对面那车差点儿翻倒,吓得她和好友挺长时间没缓过神儿来。

  “好友一直是个心平气和的人,但在那种情况下也成了‘路怒族’。”刘嘉说,行车细节有时真是性命攸关,但如今很多人认为,大家都超车、加塞儿,自己不这么做会吃亏,还显得特没个性,“如果大家都这么想,那就太可怕了。其实,退一步,不只是给别人一个机会,也是给自己一个机会。”

  辽宁锦州某驾校教练刘申华发现,很多年轻驾驶员都喜欢给自己的爱车安装车载电视。但在行车的过程中,观看影像、玩弄导航设备等动作都会给行车安全带来巨大隐患,稍有不慎就会发生事故。

  为何开车细节不受重视

  刘嘉告诉记者,如今一些老驾驶员仗着自己经验丰富在马路上横冲直撞。他们通常很自信,觉得开车几十年没出过事故,也永远不会出事故。“但驾校老师曾告诉我,在车祸中出事的往往是老手。开车如做人,事事谨慎才能事事平安,和老手新手没关系。”

  为何不少开车细节不受重视?调查中,74.1%的人首选“驾驶员缺乏责任感”;70.7%的人认为原因是“驾驶员过于自信和马虎”;53.0%的人觉得是因为“处罚执行力度不够”;48.1%的人选择“相关的安全教育和宣传力度不够”;47.7%的人将原因归结为“驾校的教育培训不到位”。

  四川外语学院学生庞河认为,身边很多人的“行车规范”是以“是否犯法、扣分”为标准的,比如,很多人觉得既然醉酒驾驶入刑,说明问题很严重,那我就不这么干了;既然不系安全带驾驶只是扣分,说明不是很严重,那我就在有摄像头的区域系,或者直接挂在胸前装装样子;既然开车说话、抽烟、聊天没有处罚,那说明没什么问题,也不用担心了……

  易雨橙认为,当前的驾校培训环节也存在不少问题。很多驾校像一个应试培训机构,其目标更多的是,让一个不会开车的人学会如何应付考试取得驾照,而非让他真正学会如何安全驾驶。“比如,我所在的驾校,会提供许多技巧让学员花最短的时间取得驾照。但拿到驾照的学员普遍表示,一考完试就把很多行车注意事项忘到九霄云外了。”她建议,国家应对驾校进行严格规定,加强驾驶安全细节的教育。

  调查中,对于如何杜绝安全驾驶细节被忽略,77.5%的人建议驾驶员要提高安全意识,对自己和他人负责;63.1%的人期待加大相关处罚力度;45.8%的人认为,乘客有责任提醒驾驶员的不安全行为。

  海军驻某地区总军事代表张小平建议,要彻底杜绝安全驾驶细节被忽略的问题,关键在于加大对不规范行为的处罚力度。“其实,不仅是醉驾、超载、飙车等违规行为应被视为犯罪,对开车发短信、打电话等可能危害安全的行为也应加大惩处。”实习生 张维欣 本报记者 肖舒楠

【编辑:邓永胜】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