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浙江省委副书记:将社会管理创新纳入法治化轨道

2012年07月20日 14:55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0)

  2006年4月,浙江省委作出了建设法治浙江的决策部署。6年多来,浙江省在推进法治浙江建设的实践中,高度重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组织上加强领导,工作上狠抓落实,方法上大胆创新,逐步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积极探索具有浙江特点、时代特征的社会管理新路子,取得了良好成效。

  努力实现权力规范与权利保障的有机统一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首先要理顺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关系,实现国家权力规范与公民权利保障的有机统一。近年来,浙江省依法规制公权力,以权利监督权力的规范运行,切实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从根本上保障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顺利推进。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扎实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行政程序建设、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健全完善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目前,省、市、县三级3389个有行政处罚职能的执法部门,全面开展并完成了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工作,其中1967个部门制订了细化、量化标准。

  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认真落实中央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各项部署,创新工作机制,优化职权配置,推行司法公开,严格执行案件质量评查制度,切实规范执法司法行为。目前,全省103个法院全部建立门户网站,公开审务,上网公布生效裁判文书30万余份,检察机关全面落实讯问同步录像制度,公安机关对拘押看守场所和审讯工作实行全程录音录像,执法规范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健全权力监督体系。完善制度措施,加大监督力度,构建起党内监督、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全方位监督体系,确保党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如针对权力运行的关键环节,全省1.5万多个单位完成了廉政风险排查工作,找出廉政风险点近100万个,核定权力清单8.9万份,编制权力运行图6.6万张。

  实施公民权益依法保障行动计划。重点落实与民生直接相关的行政管理职责,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结合民营经济大省实际,致力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深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目前,全省20.7万家企业参与“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90%以上的企业建立了工会组织。各地积极创新社会化维权机制,探索形成了三方协调机制、义乌工会社会化维权模式、北仑劳动争议社会化调处机制等维权模式。

  实践证明,通过法治规范公权行为的方式、范围、幅度,有利于促使政府更好地履行主导社会管理的职责。通过法治切实保障群众各项权利,有助于提升人民群众对社会秩序的认同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社会长治久安奠定坚实基础。

  努力实现加强管理与优化服务的有机统一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只有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让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社会管理带来的好处和实惠,群众才会理解、支持和参与社会管理。在建设法治浙江中,我们坚持法治为民,利用法治手段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最终实现服务民生、服务群众的目的,社会管理的针对性、实效性明显提高。

  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入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2008年以来,全省累计完成就业促进、社会保障、教育公平等“十大工程”项目投资3325亿元。积极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拓展行政服务中心综合服务职能,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建设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网络平台,探索行政指导、说理性执法等执法方法创新。目前,省级43个部门的937项审批事项已纳入省政府网上办事大厅系统,基本形成了以省政府网上办事大厅为龙头的省、市、县、乡四级便民服务网络。

  注重打造基层为民服务工作平台。最大限度地整合基层政府行政资源、公共服务资源、政法工作力量、社会资源等管理服务资源,建立健全乡镇(街道)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基层“一站式”便民服务站、党员服务中心等平台。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注重发挥网格在民情采集研判、惠民服务、纠纷调处等方面的作用,有效提升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水平。

  进一步完善司法为民工作机制。落实各项便民利民举措,建立健全民生案件优先审理机制,深入开展法律便民服务活动,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法律的需求。目前,全省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便民接待窗口“临街落地”率达90%,“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建成率达95%,组织律师走访企业6.5万多家,为2.3万多家企业开展“法律体检”。积极推行乡村、社区法律顾问制度,运用法律手段调处各类社会矛盾和问题,全省约80%的行政村和社区聘请了法律顾问。

  加强对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服务。以人口信息精准化管理为突破口,加快建设全省统一的实有人口综合信息平台,建立起覆盖全部实有人口的动态服务管理体系,逐步实现由户籍人口管理向常住人口管理转变。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率先实施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建立健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专门机构和工作机制,切实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目前,全省11个市和72个县(市、区)成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专门机构或协调机构,11个市、88个县(市、区)明确了居住证申领条件和持证人可以享受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配套政策措施。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人员等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目前全省归正人员帮教率、安置率分别达到98.51%和97.17%,社区矫正人员再犯罪率始终控制在0.1%以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实践证明,坚持法治为民、服务为先,尽可能通过民主协商、平等对话、多方沟通等方式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增强社会管理效果,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努力实现重点整治与积极预防的有机统一

  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是检验社会管理创新成效的重要标准。近年来,在推进法治浙江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各地认真贯彻“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一手抓打击整治,一手抓防范措施落实,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不断提高。

  不断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打防控一体化建设,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组织开展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集中整治。去年,全省命案破案率达98.08%。坚持预防在先,加快社会治安视频监控体系建设,建立浙江省基层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提升治安防控科技含量,着力构建全时空、多层次、立体化,部门协作、点线面结合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目前,省本级、11个市和大部分县(市、区)都已建成社会治安监控平台,并实现全省联网和信息共享。

  着力构建公共安全体系。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安全监管网络体系和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卫生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全省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三项指标连续8年实现“零增长”。加强社会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基本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军地协同、条块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目前,全省已建立市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105个,建成各级避灾场所7425个,可容纳200万人。

  全面推进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建设。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切实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仲裁调解及其联动配合,全面推行诉调、检调、警调衔接机制,形成了主体多元、系统衔接、手段多样的大调解工作体系。目前,全省已建立涉及11个行业领域的专业人民调解组织788个,县级法院人民调解工作室覆盖率达93.3%,绝大部分矛盾纠纷在基层得到及时化解,绝大多数群体性事件得到有效预防和成功处置。

  加强矛盾纠纷的源头治理。全面推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去年以来,全省共评估重大事项3929件,停止实施159件,有效预防和减少了社会矛盾的发生。创新网上舆情引导处置机制,建立领导干部在线答复网民留言等制度,及时回应网民关切,妥善应对和引导网络舆情。

  实践证明,在整治突出问题、打击违法犯罪的同时,坚持运用预防在先、综合治理的方法,通过法律制度、法治实践规范社会行为、调整利益关系,通过倡导以和为贵、运用调解手段化解社会矛盾、理顺社会情绪,是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

  努力实现公共治理与基层自治的有机统一

  人民群众是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对象,也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在建设法治浙江中,我们既重视发挥政府在推动公共治理中的重要职能作用,又不断深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支持基层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公共事务,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法治化水平。

  切实加强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推进“阳光村务”,全省2.8万多个村建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推广“五议两公开”工作法,即党员群众建议、村党组织提议、村务联席会议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会议决议和表决结果公开、实施情况公开。深入开展“民主法治村(社区)”和“和谐社区”创建活动,目前有50个村、667个村分别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

  加强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建立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实行厂务公开、职工董事会制度,探索实施厂情发布会、民主恳谈会等多种民主管理形式,确保了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有效落实。

  注重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积极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的社会组织,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层次不同、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特色明显的社会组织体系,在提供公共服务、反映利益诉求、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全省已建立社区志愿者组织1.4万个,登记注册志愿者124.5万人,城市社区工作者2.55万名。

  实践证明,积极引导基层群众依法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引导各类社会组织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可以满足基层群众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不断增强的新要求,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良性发展。

【编辑:张尚初】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