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互联网“微”时代乱象频仍待整治 微信成犯罪工具(3)

2012年09月28日 01:11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乱象三:“旧闻”遇“微”变谣言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由于使用便利、用户群体巨大,以及传播速度快、影响大,微信和微博正在成为一些谣言的传播途径。其中,较具代表性的网络谣言升级形式即为用“旧闻”充当“新闻”。与普通的网络谣言相比,此种形式的谣言更具蛊惑性、隐蔽性和煽动性。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采用移花接木方式,即将旧事件、旧照片“移植”至新事件中的谣言流传最为广泛,也最有欺骗性。这种张冠李戴的手法较多地被运用于群体性事件、恶性突发事件、揭露官员腐败等负面新闻中,对事件真相进行扭曲和夸大。

  以群体性事件为例:在什邡事件中,有网民用非现场的血腥图片冒充什邡现场,煽动民众情绪。在今年发生的多起小规模群体性事件中,多次出现有网民配发如建国60周年时坦克演习或武警出动的照片,造谣称地方政府利用公权武力镇压百姓。

  再以恶性突发事件为例:陕西安康孕妇遭强制引产事件发生后,一些微博用户将几年前其他地方的强制引产事件发布出来翻炒,并故意模糊或隐去事件发生时间。今年1月31日,有网民发微博称,一对江西夫妇在三亚遭海鲜业者殴打致1死1伤,并配有伤者图片。后经核实,该图片来源于新闻《儿子被砍身亡 父母为挣停尸费凶案现场忍痛摆摊》。

  揭露官员、机构腐败也有不少类似案例:今年5月2日,有网民发布照片,称其系江西赣县某乡党委书记出巡场景。照片中显示有一持枪武警人员为领导开道。经查证,该图为2004年7月“我国驻伊拉克大使馆复馆小组负责人孙必干在安全人员陪同下,考察临时馆舍”的照片。2011年12月,有网民发布图片称“这是广东省湛江市委召开的一次会议安排的午餐”。经查该图实际是2010年深圳公安局机场分局副局长刘胜强为女儿摆喜宴,刘事发后已被处理。2011年12月2日,有网民发布图片称其为红十字会劝捐小姐。经查,该图片中人物实为广东东莞一家酒店的K TV场所服务员。

  另外,利用微信和微博,在社会热点事件期间,反复传播旧闻,也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炒作”手段。当网上热议某一话题时,就有网民将多年前的相关旧闻挖出重新翻炒,且内容往往偏向负面。

  如在伦敦奥运期间,一篇题为“连吃6年禁药:冠军搓澡工邹春兰绝育”的新闻在微博上热传。据查,这篇新闻早在2006年就已被媒体曝出。此外,一组体操残酷训练照也在网上疯传,据查该组图也已在网上流传多年。观察发现,翻出这些旧闻的网民大多是期望借这些“证据”进一步论证体育举国体制的弊端,并试图赢得更广泛网民的支持。又如,今年4月毒胶囊事件发生后,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新闻、旧闻铺天盖地,多年前已被辟谣的“兰州拉面有毒”的消息再次被疯传;去年就已解决的“问题沙琪玛”事件也被翻炒,进一步瓦解了民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利用微信和微博等移动互联网应用,进行舆论监督无可厚非,但通过造谣和传谣的方式,不但不能达到舆论监督的效果,反而会极大地动摇普通群众和网民对网络传播渠道的信任。因此,相关方面应该尽早行动,防止利用微博和微信传播谣言的现象进一步扩大。□记者 侯云龙 李哲超 闫鹃 范姝娴 北京报道

【编辑:邓永胜】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