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碳足迹罗盘”仿冒第一案仿造企业败诉

2013年09月04日 10:21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小轿车行驶1000公里的“碳足迹”是225公斤;使用1箱复印纸的“碳足迹”是35公斤;使用1000度电的“碳足迹”是960公斤……在北京近年来举行的大型环保展中,总少不了这种纸质碳足迹罗盘的身影。然而,这种在白领圈里颇有人缘的碳足迹计算罗盘自打2010年申请专利以来,在市场中不断遭到其他企业的仿制侵权。

  “我们官司打赢了,维权战首战告捷。”握着法院判决书,碳足迹计算罗盘设计者姬宏旺昨日兴奋地说,在这场碳足迹罗盘仿冒第一案中,法院日前判决天津的一家仿制企业侵权,应立刻停止生产销售相关碳足迹产品,并赔偿原告北京凯来美气候技术咨询有限公司经济损失1万元。

  转动罗盘能算个人碳排放量

  碳足迹罗盘专利持有人姬宏旺现任凯来美公司副总经理,据他介绍,“碳足迹”是指一个组织或一个人因其生产经营活动或生活活动而产生的“碳耗用量”或“碳排放量”。碳足迹计算罗盘,是利用罗盘的旋转功能显示各类日常行为在不同计量单位上的碳足迹数量及不同数量的树木固碳的能力。

  罗盘分为上下两层,底盘上的数字是碳足迹活动类别与不同计量单位的矩阵列表,通过旋转表盘,使某个活动项如“用电”在1度、2度、5度、10度……100度甚至10000度等计量水平上的碳排放数量,不同的活动项在不同计量水平上的碳排放值求和可知总的碳排放数量,即这位计算者的碳足迹。

  碳足迹罗盘“拥趸”之一孙强举例说,他在过去一年“购买衣服5件,用电约1100度”,如何计算自己的碳足迹?先要旋转表盘使“购买衣服”项与底盘外圈的5对齐,“购买衣服”项扇面中的孔隙透出的数字32公斤、就是5件衣服的碳足迹;随后,旋转表盘使“用电”项与底盘外圈的1000和100分别对齐,“用电”项扇面中的孔隙透出的数字960和96相加为1056公斤、即1100度电的碳足迹;加总两次查得的数字为1088公斤,即得孙强一年的碳足迹。最后,他还可以旋转表盘使得碳汇扇面的孔隙中的数字732+366=1098(公斤)接近上述计算的碳足迹合计值,即对应的2+1=3(棵),即消除他这一年的碳足迹需要植树3棵。

  知识产权日起诉仿造罗盘企业

  “版权所有,仿冒必究”,碳足迹罗盘背面一直印着这句警示语,在罗盘问世之初,凯来美公司便为其申请了相关专利。记者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上也查到了“碳计算器罗盘”的专利记录:专利号“201020107774.1”,专利类型是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日期是2010年2月4日,公开(公告)日是2010年12月29日,现专利权人为“北京凯来美气候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即便如此,各种变形版的仿制碳足迹罗盘还是纷纷露头。有的把罗盘底色由原来的蓝色改为绿色,有的把名称改为“碳足迹明白罗盘”,而罗盘上的测试项目、数据却是纹丝不动,让姬宏旺和他的同事们看了就气不打一处来。

  今年4月26日,凯来美公司终于向法院起诉了天津一家涉嫌仿冒罗盘的企业。在起诉书中,凯来美公司表示,去年年末,公司人员在参加一次环保公益活动时,看到了被告未经许可即盗版生产的碳足迹计算罗盘,只是把名称改成了“低碳明白罗盘”。后经凯来美公司调查发现,被告在去年年初便已开始生产、销售这款产品。所以,凯来美公司的主要请求之一,便是法院判令被告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停止生产销售低碳罗盘。

  “选择在这一天起诉,主要因为4月26日是世界知识产权保护日,我们起诉一家公然制造销售仿冒罗盘的企业,也是想给市场上的其他仿冒企业提个醒儿。”姬宏旺解释说。

  专家说法

  公益性产品也不能随意仿造

  在凯来美公司提供的民事判决书复印件中,记者看到,法院认为,涉案的侵权产品标明了被告主体信息,被告即便在宣传公益的同时,也对自身的企业进行了宣传,因此,被告的制造和销售行为客观上使其自身获得了利益,也使真正的专利权人即本案原告受到了损害。

  最终,法院日前判定这家仿制企业侵权,应立刻停止生产销售相关碳足迹产品,并赔偿原告凯来美公司经济损失1万元。姬宏旺透露,公司目前已经收到了侵权公司依据法院判决赔偿的1万元,后者并没有提出上诉。“除了研发时投入的大量心血,后期的专利维护也需要成本,我们已经挑选了一部分涉嫌仿冒产品的机构,为自己维权。”他说。

  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资深律师刘纳表示,我国专利法保护的对象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本案中的碳足迹罗盘就属于第二类。本案对社会各界的借鉴意义在于,即便是一款面向公众宣传环保的公益性产品,其他企业或个人在使用前都应该具备知识产权意识,而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公益的就是可以随便抄袭、仿造的”,从而侵害了产品知识产权持有人的合法权益。 记者 刘宇鑫

【编辑:王安宁】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