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儿子不明不白客死他乡 父亲奔波17年追逐真相

2013年09月05日 09:17 来源:黑龙江晨报 参与互动(0)
儿子不明不白客死他乡父亲奔波17年追逐真相

  8月的最后一天,看着邻居欢天喜地送孩子上大学,69岁的张永智站在小区门口张望了许久、许久……

  他想起了当年儿子张达考大学填报志愿的情景:他希望唯一的儿子报考哈尔滨工业大学,留在哈尔滨。可儿子坚持要报考西南财经大学。大二那年,客死他乡。

  张永智偶尔也会假设一下,如果当年坚持自己的决定,儿子也许就不会远赴成都了,现在也应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结婚,生子,自己和老伴也能享受天伦之乐。可是,人生的残酷就在于没有如果,无法回头。

  今年7月,张达案重启再审,法庭没有当庭宣判。张永智拒绝和解。他向法院提交了《再审复核鉴定申请书》。如今,他正在哈尔滨等待着最后结果……

  噩耗 儿子突然死亡

  作为哈尔滨萧红中学的一名高级教师,每年7月都是张永智最忙碌的时候,复习、考试、阅卷、送毕业生。1996年的7月,张永智忙碌的生活中又多了一份期待——张达要放暑假了。儿子在信中说:游览三峡后,从武汉回家。吃不惯学校的饭菜,想念妈妈做的炖豆角。看着来信,一想到儿子那副乐呵呵的顽皮样儿,张永智忍不住笑出了声。

  信里那份期盼的喜悦越来越浓,噩耗却在此时传来。7月16日的早晨,张永智接到张达的死讯。来不及详细问明情况,张永智瞒着母亲和妻子,当天就飞到了成都。

  张永智要求西南财经大学和华西医大附属第一医院对张达进行尸检,4天后却被告知超过了规定时限,张达的尸体被火化了。张永智又要求复印病历,又被院方告知家属不许看病历。当年的张永智以为这些规定都是合法的。一周后,他抱着儿子的骨灰返回了哈尔滨。

  质疑

  儿子真的死于意外?

  迷雾

  不是意外死亡

  而是见死不救

  张永智和王淑琴住进了学校的招待所,找到张达的同学们了解情况。又恳请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派人调查张达死因,但被对方以“张达是因病而死,学校没有责任”为由拒绝了。

  儿子的死因犹如一团迷雾,张永智迫切地希望揭开真相,吹散迷雾。他多次找到成都当地的卫生、公安、法院等部门,要求鉴定张达死因。王淑琴更是走到哪里跪到哪里哭诉:我儿子真是死的冤,求你们出人调查吧!经过四年的努力,在多名知情人的帮助下,张永智夫妇终于将儿子死亡前后几天的脉络理清了。

  张达1996年7月12日向系里交了《缓考申请》,下午被同学送进了校医院。

  13日20时张达头疼的撞墙喊妈妈,同学跑去找医生转院。21时,张达病情加剧,同学找来主治医生再次要求转院,主治医生说“明天请示杨院长给你转院”。22时,张达头疼持续加剧,同学又去找值班医生,医生给打了睡觉药;半夜因为打睡觉针也不顶用,已经不能站立的张达不知道怎么到了值班室门口拼命抓、打门求救,值班医生不开门。

  14日8时,同学找到了杨院长要求给张达转院,院长说“去川医神经内科看专家门诊吧”,学生打电话了解到川医下午才有专家门诊,张达仍滞留在校医院。10时,已不能坐起的张达头疼的只能用拳头猛击后脑,同学跑去找院长没有找到。12时,三位同学把张达抬上出租车,去了川医,到急诊室已是14时了,川医下了“病危通知书”,因为做CT钱不够,同学刘某联系到杨院长和系书记,告之“张达已被下了病危通知,快送钱来”。17时,系领导带钱赶到。18时,张达做上脑CT,会诊室传出了“这个学生很危险,赶快抢救”的声音。18时30分,注明“危重”开单入院,剃光了张达的头准备手术。19时,责任医生让助手又发了《病危通知书》,可张达没有进手术室,被推进了病房。23时,总值班医师查房后通知责任医生“目前患者颅高压明显,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再下病危、抢救”,责任医生医嘱“暂不手术,密切观察”。

  15日凌晨2点35分,一直在张达身边的同学肖某见张达嘴唇发紫、脸色发青、怎么呼叫也没有反应了,医生急推抢救室引流,4时宣布张达死亡。

  张永智反复核实儿子死亡前后的每一个细节,最后他自己得出结论:儿子的死亡不是意外,而是见死不救。

  当张永智告诉家人张达是意外死亡时,全家人都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我儿子的身体素质非常好,从小就坚持跑步。将近1米80的大个儿,我都得仰视他。”与每个深爱儿子的母亲一样,在妻子王淑琴的眼中,儿子是最棒的,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身体素质,怎么会意外死亡呢?

  事情在两个月后发生了转机。张永智接到儿子同学的来信:“……我去看他,上午头就疼的抬不起来了,只能扶着墙走,晚上头疼加剧直撞墙……13号晚上就很严重了。”这封来信,更加重了张永智夫妇的质疑:儿子13号就已经病情危急了,到15号死亡,整整三天的时间,这期间经历了什么?儿子的死亡到底是不是意外?张永智和王淑琴两个人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给儿子同学写信,给西南财经大学和华西医大附属第一医院写信,对方均回信表示张达的死亡是意外,学校和医院并没有责任。可张永智不相信。1997年6月14日,张永智第二次赶赴成都,他要亲自调查儿子的死因。

  这样的鉴定结果,这样的判决结果显然是张永智夫妇无法接受的。“鉴定分析都说医院错了,结论还说存在不足,一份模棱两可的鉴定怎么能使判决公正?”2006年10月,张永智申请再审。

  2013年4月,该案发回成都中院再审。争取了17年,张永智看到曙光了。这一次,他怀着激动的心情第14次赶赴成都。“以往到成都,一下车就掉眼泪,想起儿子心都疼。只有这一次,感觉很乐观,总觉得这次终于可以给儿子一个交代了。”7月10日,经过3个多小时的庭审,法官并未当庭宣判,而张永智170多万元的新诉讼请求被驳回。

  成都当地媒体报道此案时称律师支持调解,但张永智没有当场表态。时隔一个多月,当记者见到已回哈的张永智时,他明确地告诉记者,他拒绝调解,因为对方也没有诚意调解。已经坚持17年了,不在乎再多等几年。

  坚持 有责任有义务给儿子讨个说法

  这次回哈前,张永智向法院提交了《再审复核鉴定申请书》,张永智对上文提到的鉴定结论存在异议,他一再表示不能接受一份模棱两可的鉴定结果。“错就是错了,什么叫存在不足?”

  张永智说,这些年,很多人都问过他同一个问题:为什么坚持?17年后,当记者再次提出这个问题,张永智沉思了许久……

  在王淑琴眼中,丈夫是个认真的人,当年教学的时候全省都出名,一些学校都争着抢着要他。1993年,黑龙江省搞了一次数学竞赛,全省前40名孩子中,有11人都是张永智的学生。“他做什么事都很认真,做了就一定要做好。”

  但在张永智看来,在对待儿子死亡这件事上,不仅仅是认真的问题。儿子从小没过上好日子,过生日吃个煮鸡蛋就是最好的礼物了。所以,当年儿子执意要考财经类的大学,他告诉父母,要当金融专家,改变贫穷。

  儿子不明不白地死了,张永智认为自己有责任有义务给儿子讨一个说法。“我尽全力了,我无悔。等我离开人世的那一天,我可以对儿子说一句:爸对得起你了!”

  期待 通过努力推进法治进程

  与张永智共同期待最终结果的还有远在成都的律师高建强。他代理张永智这个案子已经14年了。

  对这次的结果,高建强表示存在一定风险,但也很乐观。鉴定的结论和技术分析冲突。技术分析对张永智有利,结论却模棱两可。“现在就是要纠正这个错误。但这里面还涉及到专家的建议,不是法律条文一是一二是二的问题,因此也存在变数。”

  当年曾有媒体问他为什么要免费给张永智打官司时,他说:“他没钱呀,我也想赚钱,可是他就是没钱,你要我怎么办!”

  9月2日,在与本报记者的电话连线中,谈及这些年的努力,高建强表示:“做律师这一行工作强度很大,已经很苦很累了,也不差这点儿苦和累了。再说这也是我的职业,别人做公益可能是送吃送穿,我就帮人伸张正义吧。如果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推进法治进程,这也是我最愿意看到的。”(记者 林晓蕾 王铁男)

【编辑:杜雯雯】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