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多个疑点未解 伤童案真相仍需用事实还原

2013年09月05日 16:30 来源:检察日报 参与互动(0)

  备受社会关注的山西汾西“8·24”伤害儿童案日前告破。警方综合侦查调查和刑事技术DNA检验结果认定,张会英系该案犯罪嫌疑人(9月4日新华社)。

  凶手残忍,令人发指,务必惩处。问题是,嫌疑人张会英已于8月30日在自家院内跳井自杀。依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嫌疑人死亡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对于张会英这种伤害侄儿的恶劣行径,社会和公众除鞭挞和谴责之外,更希望弄清作案原因,防止伤害儿童的恶性悲剧重演。

  近来,针对儿童的无辜伤害,不断冲撞人们的心理底线,前有偷车杀婴案,后有摔婴案,一再刺激公众神经。正因此,该案影响大,舆论关注度高。警方及时公布破案结果,赢得赞誉。但是,媒体乃至网上围绕该案的讨论并没有停息,并且提出质疑。笔者认为,解开这些疑点,有助于还原案件真相,让公众更加信服,有助于树立司法权威。

  一是出入为何这么大?案发后发布的悬赏通告提到,嫌疑人疑似一名操“外地口音”的妇女。而破案后公布的嫌疑人则是其伯母,细节上出入不小。一些网民对此不解,认为一个6岁儿童不至于不能辨别熟悉的伯母?二是作案动机何在?网上讨论热烈,一种代表性观点认为,张会英作为伯母不可能对侄儿下毒手,即使两家有矛盾也不可能如此残忍。还有专家分析“作案女性是出于报复”。在案情没有完全公布的情况下,这些评论仅仅是凭个人感觉和经验推测,很难符合事实。三是“血衣”、“头屑”能否定案?张的衣服上有男童的血迹,男童衣服上有她的头屑。应当说,这些证据可以证明她的作案嫌疑。但不少网友认为,她没足够胆量作案,因为她“晕血”。

  之所以追问这些问题,是因为嫌疑人已经死亡,死无对证,有网友就想当然地认为她是“替罪羊”,背了黑锅。这样的推测多少有些不靠谱。其逻辑是,警方在舆论压力之下,急于破案。特别是受过去“命案必破”观念的影响,曾经出现过冤假错案。其实,用畏罪自杀进行解释,更符合常规。因此,警方及时把这些疑点释明,可以避免无端的猜测乃至谣言流传,防止误导公众。

  恶性案件发生后,街谈巷议,猜测联想,在情理之中。这一案件的舆情发展,也告诉我们,对于可以公开的案情,办案机关应适时公开,消除公众疑虑。这既是树立司法公信力、权威性的良好时机,也是坚定人们法律信仰的重要过程。

  当地公安机关表示,将于近期向社会公布案情。我们期待着。

【编辑:王安宁】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