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南方日报:不可忽视张曙光 “贿选”这一恶例

2013年09月13日 08:42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如果多得一票,原铁道部副总工程师、运输局局长张曙光就可以成功当选中科院院士了。幸好少了这良心一票,否则院士评选的遮羞布就将被彻底扯掉。据新华社报道,张曙光当了高官还想当院士,于2007年、2009年两度参评中科院院士,检方指控他受贿2300万元均与参评院士“需要花钱”有关,张曙光当庭承认。

  张曙光的现身说法,验证了院士评选“需要花钱”的学界传言。在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中科院院士陈运泰就向媒体介绍了“总听人说”的传言——如今有的人评院士“要花钱了”。这一传言虽未被陈院士亲眼目睹,但他发现确实存在一些不正之风:快到评院士的时候,一些院士候选人就以邀请开会等名目与拥有投票权的院士接触,好吃好喝好招待。无独有偶,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沈建华研究员也曾介绍过“圈内几乎是公开的秘密”——我国院士评选出现越来越需要“运作”的情况,甚至由单位出面,组织强大的公关团队,有强大的财力支持。不可否认,大多数院士都是凭借真才实学当选的,但不能因此忽视张曙光“贿选”这一恶例,它不仅将院士评选过程中的违法违纪行为暴露无遗,更是对当前院士评选制度敲响了亟须改革净化的警钟。

  在中国学界,院士不仅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同时也附着了无比诱人的利益。正因为院士具有这样的属性,许多人把当选院士作为人生重要目标,其中不乏政府高官、企业老板。虽然《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中院士行为规范》明确提出:“院士要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增选工作的影响以及行政上的干预,不对任何个人和单位作承诺,不接受请托说情和各种名目的送礼,不参加可能影响院士增选公正性的各种会议和活动”,但是一旦院士具有了稀缺资源属性,一旦权力和金钱介入其中,一旦院士的投票权不受制约,道德自律就极有可能泯灭,行为规范就极有可能失效,幕后交易就极有可能发生。这是腐败发生的固有规律,不独发生在院士评选领域。

  近年来,院士增选工作备受质疑,比如高官高管参选院士、“烟草院士”争议、“学界明星”落选等。与此同时,院士制度改革的呼声更是此起彼伏,就在今年6月份,《人民日报·海外版》再次呼吁对当前院士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张曙光虽然未能当选院士,但是“第一次差七票、第二次差一票”的贿选结果不得不引人深思,除了必须彻查违法违纪行为、找出为其“代笔”过的教授、揪出被其“打点”过的院士之外,更重要的是推进院士制度改革,从源头堵住院士评选的漏洞。许多腐败案件告诉我们,单靠道德自律远远不够,必须从制度层面进行他律,“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中”。一方面,必须把院士请下“神坛”,改变其“最高学术称号”的定位,取消“荣誉终身制”,剥离附加在院士头衔上的各种相关利益;另一方面,必须对院士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院士评选需要进一步的公开透明,引入第三方评选监督力量,不能沦为小圈子的“秘密行为”。

  中科院学部工作局日前已对张曙光“花钱参评院士”一事发表声明,称中科院未曾收到与张“花钱参评”的相关投诉,如查实哪位院士有受贿等违法行为,中科院绝不姑息。虽然没有“相关投诉”,但既有检方指控又有张曙光自证,基本可以判定贿选确实存在,期待中科院联同纪检监察机关彻查此事,把院士队伍中的害群之马清除出去,并借此启动院士制度改革。这或许应是张曙光贿选所能带来的正面意义。(丁建庭)

【编辑:吴涛】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