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称个人信息安全仅停留在嘴皮子阶段 极少人投诉

2013年10月14日 10:31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谁在焦虑个人信息安全?

  近日,国内安全漏洞检测平台乌云表示,如家等多家酒店的开房信息被第三方存储,而因计算机管理系统的漏洞,客户的姓名、身份证号码、开房日期以及房间号码等信息都可能被泄露。

  这个漏洞来自于浙江慧达驿站网络有限公司开发的酒店Wifi管理和认证管理系统。10月11日,慧达驿站发表官方声明,称其系统的确存在漏洞:“经查证,无线门户系统存在信息安全加密等级较低问题,有信息泄露的安全隐患,慧达驿站的技术团队针对现有无线门户认证系统已完成全面升级。”

  从结果上看,这次事件像是虚惊一场。但媒体、专家却关注其“潜在的风险”,相关的讨论也很严肃,如探讨信息如何泄露、呼吁立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等。

  新浪微博实名认证为中国传媒大学教师的丁龙江对此提问说,“是媒体很紧张,还是社会很紧张?”

  如果从人人可能遭遇“潜在风险”的角度而言,网民的反应稍显冷淡。网民“许小墩的凡人语录”就说,“手机号、身份证号这些信息不知道都被倒卖多少回了,也没人管,开房信息泄露吓成这样,蛮有趣。

  如果细读网民的观点,不难发现,他们真不是紧张的“多数”。有的只是感概“没有隐私”、“没有安全”,有的以戏谑的口吻“关心”接下来离婚率是否会上扬,有的则如网民“JustSpring”所言,“该漏的都漏了,到处都是漏,根本就担心不过来!”

  虽然个人信息安全隐患重重是不争的事实,但面对泄露问题,似乎只是一个媒体热衷、停留在“嘴皮子”阶段的话题。去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发现个人信息曾被滥用的被调查者中,仅有4%左右的人进行过投诉或提起过诉讼。而只有不足一成的人获得了救济或者达到了目的。

  信息时代,每个人都像是玻璃缸里的金鱼。媒体或许可以“敏感”地找到一个又一个玻璃缸,但身处其中的鱼儿却摆脱不了无计可施的现状,只能自嘲地说一句“都泄露了那么多,不差这些个泄露”。

  对普通人来说,维权路上常常需要面临这些问题:什么样的个人信息被泄露可以维权,手机号码、银行卡号、家庭住址等信息都受同等保护吗?怎么确定这些信息是从某个机构泄露的,产生了什么结果可以投诉,去哪里投诉?这些问题无一不是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路障”。媒体的呼吁,网民的现实,都是基于对个人信息安全现状的共同感受,那些有责任扫清障碍、筑起个人信息保护屏的机构,至今未有作为。本报记者 李丽 实习生 杨雪

【编辑:马婷婷】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