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信访局原副局长辞职当律师 称不是弃暗投明
10月24日,北京锋锐律师事务所主任周世锋律师对外透露,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信访局副局长黄力群,辞去职务,正式加入锋锐律师所。这一消息引发人们关注。有不少人在问,黄力群为何作出这样的选择?
昨日,56岁的黄力群对新京报记者透露,卸去官职的想法已经有3年,当律师是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他本人非常珍视此前的工作经历,并不是“弃暗投明”。
谈改行
“卸任念头已有三年”
新京报:辞去职务当律师是突然的决定吗?
黄力群:不能说是辞职,算是“提前退休”吧。我已56岁了,这个决定不是突然的,不是一时头脑发热。当律师的想法一直就有,自己有这个准备。
卸任的想法则差不多有3年了,这些年请辞过几次都没通过,这次领导终于点头。现在算是实现自己的梦想了。
新京报:53岁时产生放弃官员职务改行的想法,会不会太晚了?
黄力群:抓紧时间把可以做的事都做到最好,就不会太晚。
新京报:那既然已经等到56岁了,是否退休以后也可以再实现梦想?
黄力群:律师是一个需要激情的行业。还是想趁着跑得动的时候完成梦想。
新京报:你激情未退?
黄力群:现在这个激情肯定和年轻人是不一样的,就是想干点自己喜欢的事儿。
新京报:家人、朋友、之前的同事怎么看待你的离职?会有不同意见吗?
黄力群:因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所以身边的人都比较支持我。我很感谢我原单位的同事和领导,他们对我很包容。
新京报:外界把你的离职作为体制内人士“出走”的一个标志。
黄力群:没那么严重,从基层一步步走向领导岗位,这些年的经历让我学到了很多,丰富了我的经历,也有助于我更全面、深刻地理解中国社会。过去的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以后做律师也有帮助。
谈信访
“上访百姓大多有理”
新京报:你对信访工作的理解是什么?
黄力群:老百姓觉得冤屈,对政府、公检法的工作有不满而选择信访,这个再正常不过。信访工作是给老百姓一个解决问题、舒缓情绪的渠道。
全国人大常委会信访局接触的大多是涉法涉诉案件,老百姓多是对案件判决不满而上访,客观来说,选择上访的百姓大多都是有道理的。而这些年亲自接触的、看到的、听到的很多上访案件,其实完全可以做到在当地解决。
新京报:老百姓有道理却需要上访?
黄力群:对,这是我们要思考的。既然有道理为什么不能在当地解决?为什么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到北京?问题拖到北京更好解决了吗?我觉得不是。很多上访户开始上访时是很小的事,但问题得不到解决、精神受到刺激,然后变得偏执,如果再遭遇劳教之类的,问题就跟滚雪球似的越搞越大了。
另外,上访人员的问题不是信访人员造成的,但是许多压力都给了信访人员。
新京报:信访工作压力大,所以有评论说你是“弃暗投明”?
黄力群:这太夸张了,只是网友们的笑谈。我做信访工作做了差不多有10年,从内心讲,我很热爱这个工作。这个工作虽然辛苦,但是很充实,给老百姓解决问题了嘛。
新京报:你怎么评价作为信访副局长的自己?
黄力群:每天工作很充实,用自己所学为百姓服务。
谈身份转变
两者一脉相承
新京报:做信访副局长和做律师最大不同在哪儿?
黄力群: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可能两个身份都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会觉得这是一脉相承的。信访副局长接触的涉法涉诉案件说白了也是跟法律打交道,帮助上访百姓解决问题也是实现公平的途径之一,我不觉得有特别大的不同。
新京报:大家都会觉得从官员到律师的人比较少,如何看待这种流动?你觉得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会做这样的选择?
黄力群:人员流动很正常。(我)不是什么特定类型(的人),只是遵从自己内心。
新京报:据了解,首都机场爆炸案是你所加入的这个律师事务所代理的。以过去官员的思维和律师的思维分别看待这个案子,会有很大区别吗?
黄力群:冀中星的案子之前我就有关注,这是一个和信访关系比较紧密的案子。冀中星受到法律制裁无可厚非,但这一切似乎可以避免。整整8年,如果他的问题能够妥善地解决,可能不至于酿成爆炸案。
新京报:那怎么解决你所说的问题?
黄力群:希望信访人员、地方公检法人员提前面对冀中星们,而不是等悲剧发生再处置。
解决这个问题,根本还是在地方、在基层,如果能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老百姓也没有那么大怨言,政府和社会所花费的代价也要小很多。
新京报:这些更多的应该是作为信访局副局长的体会。未来去代理案件,特别是涉及信访的一些案件时,会担心转型困难吗?
黄力群:没有这方面的担心。我的父母是法律工作者,我学法律出身,在基层法院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信访局接触的又多是涉法涉诉案件,所以一直没离开法律行当。
谈未来
从实习律师做起
新京报:到律师事务所的职务是什么,会有特别的安排吗?
黄力群:按照《律师法》的规定,必须要有一年的实习律师经历才能正式执证,所以我目前的身份是实习律师。
新京报:你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律师?做律师最重要的是什么?
黄力群:我希望能结合之前的经历,更全面更客观地梳理和认知案件。遇到原则问题时,选择坚持自己的信念。
做一个律师最重要的是客观、冷静、全面,这是帮助老百姓实现公平正义的必要途径。
新京报:你做律师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常年在政府,人脉是不是最大优势?
黄力群:刚才说了,我一直没脱离法律工作,平常也很注意这方面的学习和积累。之前因工作原因,接触了大量案件。虽然没做律师工作,但是一些案件涉及的审判思路、辩护策略我都有涉猎,我会认为这些是优势。
至于人脉,律师接触更多的是法院,这方面不存在什么优势。
新京报:以后会偏重哪些案件?
黄力群:之前在法院工作过很多年,刑事案件审判方面的工作会是以后大方向。我也接触过一些青少年法律援助的案子,这方面也比较有兴趣。
新京报:这两年“死磕”成了律师圈儿的流行词,你怎么看?
黄力群:律师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敢于说真话,有时候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另外,我们国家现在正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部分领域的立法工作相对滞后。律师能率先发现一些问题,通过律师的“死磕”,通过他们过硬的专业素养,达到推动某一领域某条法律完善进步。从这些角度讲,我支持死磕。
但是我并不同意为“死磕”而“死磕”,为了迎合社会情绪而“死磕”,“死磕”必须建立在全面认知案件的基础上,以偏概全、刻意对立也是不对的。
新京报:有没有你特别信奉的法律格言。
黄力群:不能算是格言,但我一直跟自己说这么一句话:当你有权力的时候,要把别人当作人;当你没权力的时候,要把自己当作人。
对话人
黄力群
男,1957年生人。祖籍上海,生于北京,早年在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工作,1996年获得北大法律系硕士学位。之后供职于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其间作为中央援藏干部在西藏自治区人大法工委工作,之后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信访局副局长直至离任。
我和(黄)力群是研究生时期的同学,有20年交情了。当时我们(北大法律专业的)班上有20几个同学,大多数从政了,力群是其中的佼佼者。
印象里当律师的只有两三个,老同学们聚会,大家会羡慕力群的位置,羡慕我的自由。
但是当律师一直是力群的梦想,他始终没放弃过这个念头。3年前他跟我第一次提起时我还以为是开玩笑,没想到他当真了,现在他梦想成真,我很敬佩。我相信他会成为一个好律师。
——锋锐律师事务所主任周世锋谈黄力群加盟
新京报记者 卢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