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政法微博发展的变与不变

2013年12月20日 14:04 来源:人民法院报 参与互动(0)

  进入高速发展的第三年,欣欣向荣的微博背后也隐藏了潜在危机。政法微博亦不例外。如何破解微博发展瓶颈,重新审视和定位微博,是当下必须要研究的课题。

  新浪微博联合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近日共同发布了《2013年新浪政法微博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0月31日,新浪微博平台认证的政法微博总数已达2.4万余个,其中法院微博达到了1120个。报告称,围绕共建平安中国、法治中国的目标,政法微博在覆盖地域和层级上实现突破性发展,在应用和服务模式上不断变革更显多样化。

  微博已成为政法机关沟通民意的新桥梁、发布信息的有力平台和应对舆情的有效利器。然而,进入高速发展的第三年,欣欣向荣的微博背后也隐藏了潜在危机。如,不可忽视的是微博的吸引力和互动性正在下降、网民的活跃度和关注度趋弱以及受到新网络平台的冲击等。政法微博亦不例外。如何破解微博发展瓶颈,重新审视和定位微博,是当下必须要研究的课题。

  笔者认为,要实现政法微博发展,必须要先弄清三个问题:

  其一,政法微博是宣传平台还是互动平台?

  当然,这两者功能是可兼顾的,但是谁是首要功能将决定该微博的议题设置和运行模式。笔者观察到,在1120个法院微博中基本上倾向于信息发布和新闻宣传类的,极少有微博强化与网民沟通、提供司法服务的功能,属于单向性灌输方式,缺乏对微博受众的类型化和需求分析。研究微博的受众会发现,并非每个受众都对政法议题感兴趣,一般只有涉及到自身利益或者因为好奇等因素时才会关注,一旦剥离了政法微博的社交功能,那么无论其自我运行得多好,必然导致粉丝关注度的下降。比如,较早开通微博的广东、河南等都出现了微博粉丝停滞不前、每条微博的评论数转发数下降等问题。而因薄熙来案三天就吸引粉丝50多万的济南中院微博,自庭审至今已过数月,粉丝数依旧不变甚至还略有下降。

  因此,现有的微博是一个信息发布平台,它优势在于简短而易于传播,缺点在于信息碎片化和影响的有限性。没有粉丝,微博就没有传播力;没有有效粉丝,微博就没有影响力。对于政法微博而言,不能一味追求粉丝数量的盲目攀升,而要研究如何吸引更多的有效粉丝的关注,而不要走向所谓自我宣传、抛开传统媒体试图打造自有媒体的路子。

  其二,如何看待现有的微博生态?

  作为社交工具的微博在我国日益演变成网民意见的角力场,充斥了无序、谩骂、指责、谣言等不良现象。目前,开通政法微博的很大目的在于舆情发生时得以迅速反应。然而,学会认知微博生态,不盲从、不冒进,就能防止犯下低级错误,守住法律原则。社会心理学上有著名的破窗理论:一个房子若窗户破了,无人去修补,不久,其他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该理论认为,放任环境中的不良现象,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无序的微博世界里,越是谬误、挑拨情绪的观点越容易被传播,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对于政法微博而言,遇事不慌,未查清事实不可急于回答、反击,找出“第一个破窗”及时修复极为重要。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要反思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无法律,则无秩序”,如此现象的原因在于我国立法对于微博等新网络技术的研究滞后,导致微博发展蓬勃在先,法律规制在后,网络上的戾气、邪气得以在无法的前提下迅速壮大、形成不良气候。这也给管理者一记深刻教训。对于新技术的推广运用要在事前进行法律风险评估,并及时制定游戏规则,是下一步社会管理必须考虑的。

  其三,微博会“死亡”吗?

  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发展到消亡的过程。2002年,博客开始进入中国,当时数量还不足1万人。而根据CNNIC的统计,截至2007年年底,中国博客数量已超过4600多万,活跃度到达峰值。然而,2009年,微博开始风生水起之后,博客活跃度直线下降并逐渐被淡化抛弃。有研究表明,一个网络应用的平均寿命大约为10年,就会被新应用所取代。然而,现实的情况更为残酷,微信、易信等新产品的研发,直接对微博产生了冲击,不可否认的是微博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有研究表明,新鲜事物能激活人的大脑奖励区域,影响人的选择。通俗地说,人的大脑有“喜新厌旧”的特点。这点尤其对于网络应用更是如此,比如MSN的退出恰恰说明如此,又或许现在讨论微博是否会被淘汰为时尚早。但,今天网站火了,大家都开通了门户网站;微博火了,都蜂拥开通微博;明天微信火了,又都冲向微信,而抛弃了网站、微博。这种现象值得注意。多变的网络世界,对政法机关而言永恒不变的是守护正义事业和对民众需求的回应,开微博不必赶时髦,也不必作为司法公开的必修课、唯一或最佳路径,关键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触网方式,然后经营好。

  对于政法机关而言,微博不是万能的,开通微博并非意味着舆情的消失,相反要对负面或批评性信息有更多的包容和耐心。学会运用新工具,是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的应时而为、顺势而为的表现。公开的形式在变,但公开却是永恒不变的主题,政法微博要在变与不变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编辑:王硕】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