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浙江永康起获10吨医疗废品 欲被制成塑料用品

2014年01月10日 08:56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0)
浙江永康起获10吨医疗废品欲被制成塑料用品

  玩具、杯子、纯净水桶……

  想想,如果它们的前身是使用过的输液袋、输液瓶、注射器,恶心吗?

  永康在一个塑料加工厂,起获十吨医疗废物,里面满是用过的针头、棉签、注射器,甚至有的输液袋里还有血。

  工厂老板娘说,已进了几十吨这样的医疗废物,粉碎成塑料颗粒后卖给永康的注塑厂。

  起获十吨医疗废品,有的输液管里还有血

  输液袋、针头、棉签、带着血迹的输液管……整整一堆!一旁的塑料桶里还有分解后的针头、输液袋。

  沈忠古从没看过这么多医疗垃圾,背上一下起了鸡皮疙瘩。

  沈忠古是永康环境监察大队的一位负责人,去年11月29日,有群众举报说永康西城街道有一个塑料加工厂收购废旧医疗垃圾,粉碎成塑料颗粒后出售。

  沈忠古和5名队员赶过去,看到的场面让他心惊肉跳。

  工厂一角堆着几十个麻袋,摞起来一人多高。打开一个看看,都是输液袋、输液管、针头这些没处理过的医疗废品。有的医疗废品的包装袋上还写着“感染性废物”等字样。

  沈忠古一清点,塑料制输液袋(瓶)、输液管、医用针头、棉签、口罩、手套等一次性医疗废物总共有十吨!

  经检测,厂里的废物属HW01类危险废物(即医院临床废物)。随后,执法人员将老板娘路某移送公安机关处理。而路某的丈夫杨某趁机跑路。

  医疗垃圾用水冲一下,粉碎后卖给永康一些注塑厂

  这个加工厂位于城乡结合部,由4间平房组成。

  当沈忠古进厂房检查时,发现两个工人正在加工这些医疗废物。说是加工,也就是把棉签、棉球、口罩、纱布拣出来,把针头拔出来,丢在一旁的塑料桶里。桶装满了,就倒进村里的垃圾池,

  而这两个工人既没戴口罩,也没戴手套。谁知道他们手里的针头曾经插进什么病人的身体里!

  工厂老板娘是40岁的路某,来自河南。几年前,她跟着丈夫杨某到永康创办了这个塑料加工厂。

  路某说,这些东西都是病人使用过的,有的里面还有药水,有的还带着血水。这些东西进工厂后,一般是用水简单冲洗一下,再绞碎成粉末、碎料,卖给永康的塑料加工厂。

  但路某自己却几乎不碰这些医疗废物,“2012年,环保局有人看到一些针头,说有很多病菌要传染的,我就知道这个东西不能碰,我都是让手下几个小工处理的。”

  路某说,曾有一个小工说太脏不愿意处理,她就提高了他们的工资,每天给他们100元。

  1月3日,犯罪嫌疑人路某因涉嫌污染环境罪被永康市人民检察院依法批准逮捕。

  医疗废品是个黑衣男送来的,这家工厂已收进几十吨

  路某回忆,这些医疗废品是一个黑衣男送来的。

  那是2013年的5月,一个身材矮小的黑衣男子,拉着一车货来到厂里。

  路某一看,车上一只只黄色蛇皮袋里,都是输液袋、输液瓶、注射器、棉签、针头等医疗废物。

  路某说她当时心里“咯噔”了一下,嘀咕“卖这个东西犯不犯法?”

  黑衣男忙说:“不犯法,很多人都做的。”

  虽然如此,路某还是有些犹豫,因为前年环保局来路某厂里检查时,发现少量医疗废物,曾对路某做过口头警告。

  但黑衣男说“我卖你七八毛一斤,你简单处理下,转手可以卖1.2元一斤”。路某一合计,觉得划算,最后以5毛一斤的价格买下了这车货。

  路某用粉碎机将这些医疗垃圾粉碎,再以每斤1.2元卖给永康当地的注塑厂。

  刚开始,丈夫杨某还有些反对,但后来看销路不错,也就帮着卖了。

  路某回忆,前前后后,她从黑衣男那里买了数十吨这样的医疗废品。

  “具体多少我也记不清了,被查到的那些是11月送来的,大概送了4次,每隔四五天就会拉一车来。”路某说。

  这些医疗垃圾从哪里来,加工完卖到哪里去

  记者从永康环保局监察大队以及永康卫生局了解到,基本可以肯定这些垃圾全部来自浙江某个地级市。

  “一些输液袋的标签都没拆掉。上面还记录着患者的名字,输液所用的药物,以及医院的名称。”另外,一些医疗垃圾还装在黄色的专用袋里,袋子上就有该地区医疗垃圾处理机构的名字。

  根据输液袋上的标签,以及装医疗废物的医院垃圾袋上的字样,可以确定这些医疗垃圾不是来自永康,“应该全部来自附近一个地级市,而且至少涉及3家医院”。

  这些医疗垃圾的来源和去向,永康警方表示还在调查。

  路某回忆,黑衣男每次都是傍晚四五点钟来的,开一辆三轮摩托车。他非常谨慎,一直都是一个人来,话也不多,每次运完货也不多逗留,骑上三轮摩托车马上走。有次付钱时,路某随口问他:“你怎么都一个人来?这么多货也不找个帮手?”黑衣男摆摆手:“我一个人够了,而且这事人多了不好办。”

  至于粉碎后的颗粒卖到哪里,路某说只有她丈夫杨某知道。

  “销售是我老公在联系,那些塑料厂原先就在我家拿货,互相比较信任,也不会问是什么东西加工的。”(本报通讯员 金灵美 程斌本报记者 吕艺真 陈久忍 文/摄)

【编辑:柳龙龙】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