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直击携程漏洞门:在线支付安全亟待制度和法律解答

2014年03月26日 16:33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携程“漏洞门”:在线支付安全亟待制度和法律解答

  “乌云”笼罩下的携程“漏洞门”事件正持续发酵。一方面,公众对于隐私安全的敏感神经再次被挑动,另一方面,传统金融业与互联网金融激烈博弈之际,网络支付的信息安全拷问再被推至风口浪尖。业内人士称,该事件暴露出第三方支付机构风险管理存有隐患,建议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加强监管,为在线支付把好“安全阀”。

  22日,国内漏洞报告平台“乌云网”发布消息称,携程旅行网支付日志存在高危漏洞,用户银行卡信息可被骇客任意读取,包括持卡人姓名、身份证、银行卡号、卡CVV码、6位卡Bin。携程回应称,乌云所曝信息系此前技术人员未删的临时日志,已在两小时内修复,并已通知93名潜在风险用户更换信用卡并适当补偿,尚未发现用户信用卡被盗刷,也没有出现恶意下载有关数据的情况。但有安全专家表示,骇客可以通过用户的手机号码、银行卡号和CVV注册第三方支付账号,从而跳过用户和银行绑定的手机进行盗刷,风险性仍然不可低估。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设备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和金融结合得日益紧密,新型移动支付领域也成了钓鱼软件和骇客的觊觎之地。此前,当当网、亚马逊、京东商城、如家快捷酒店都曾爆出用户个人信息遭泄露的报告,而央行也在前不久因支付安全问题叫停二维码支付和虚拟信用卡。CNNIC数据显示,2013年因网上支付发生安全问题的网民数占整体上网人数的4.0%,影响人数达2010.6万人。

  由此可见,携程“漏洞门”事件虽是一次偶然,但却折射出互联网金融在经历快速发展时所潜藏的问题。与传统金融完备的安全体系相比,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立法缺失、监管不到位,惩处力度小,都加大了风险防控难度。

  事实上,我国早有明确规定,收单机构不能够存储包括CVV码在内的银行卡信息。但国内一些电商网站一味追求用户在支付环节的快捷体验,以更方便地促成交易完成,往往在后台记录用户的隐私信息,这似乎已成行业潜规则。

  “用户信息被非法存储,是相关公司有利可图。”无限趋势咨询集团首席执行官王越认为,对互联网企业来讲,用户信息,消费习惯、个人数据、行为特征是互联网企业最重要的核心资产之一,部分网络公司会通过收集这些信息去开展大数据分析,进一步挖掘用户的潜在消费能力,从而为企业下一步开发新产品提供判断依据。

  2014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如何为公众的个人信息和支付安全撑起“保护伞”,亟待制度和法律解答。专家表示,监管部门应将精力放在如何在信用支付使用中保障安全上,比如,强制相关网站必须通过PCI-DSS安全认证这类国际性的在线交易数据安全标准,并定期核查。与此同时,要求商家在内网安装防火墙,监测重要数据的使用记录。还应为用户购买保险,提供赔付服务。

  另有媒体人士建议,互联网金融企业应将网络信息安全独立出来,由专门信息安全公司进行配套运作,然后政府再对相应的信息安全公司进行严格监管。这样既能使网络信息安全得到足够重视,又能使监管变得有的放矢。

  值得注意的是,“安全漏洞”还需“法律补丁”。业内人士建议,我国对互联网金融监管可借鉴海外先进经验。美国2012年公布了《消费者隐私权利法案》,通过该法案,消费者能够控制互联网公司搜集的数据类型,互联网公司必须公开其使用消费者隐私数据的计划。这些公司还必须保证和负责对消费者隐私信息的处理,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隐私信息进行保护。而在韩国,非法泄露客户信息时,金融公司需缴纳的罚金为以往的3倍,且没有上限,相关刑事处罚也加重至有期徒刑10年以下。

  “近两年互联网企业泄露用户隐私事件频发,主要是我国相关法律体系还不健全,企业违法成本太低。一旦用户信息泄露,或者企业收集了不该收集的信息,也不会面临什么处罚。” 奇虎360公司副总裁谭晓生说。对此,专家呼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一来对相关网络公司与金融企业在保留客户信息方面进行限制,二来加大对犯案者的惩罚力度,保障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有序健康发展。(记者禹薇)

【编辑:吴涛】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