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陪审困局如何破解

2014年03月28日 09:31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何家弘曾对中国法院网上“网络直播”栏目下的“现在开庭”子栏目里所登载的2010年1至12月审理的共计292起刑事案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在有陪审员参与审判的177起案件中,98.31%的陪审员在法庭上没有提问;69.49%的陪审员在庭审过程中没有与审判长进行过交流。另外,据有些陪审员讲述,由于法庭一般不会当庭宣判,也很少在庭后进行评议,所以,有些陪审员甚至不知道案件的裁判结果。(3月27日《中国青年报》)

  人民陪审员何以成摆设?根本原因不是陪审员人多人少的问题,而是陪审员的权利没得到落实。

  所谓“陪而不审”的“审”并不是像法官那样依据法律条文、运用专业法律知识对案件做出审判。而是对嫌犯的犯罪事实进行认定。可以说,人民陪审员“陪而不审”是正常的,“陪而不认”才是反常的。问题是,人民陪审员恰恰在认定事实这点上失责了。

  正是因为没厘清陪审员的权责,还以为“陪审”就是与专业法官一道审案,用专业的法律知识裁定法律适用问题,对嫌犯量刑,故此,在遴选人民陪审员时首先考虑的是知识精英或者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而将工人、农民、商贩等普通民众排除在外。有学者更是把解决“陪而不审”的问题寄托在进一步扩大精英人数及对现有陪审员进行法律培训上,殊不知,综观欧美国家,设立陪审团制度的目的,正是要避免陪审员的法律专业化倾向,使司法过程中的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有所区分,使职业法官的权力受到普通民众的制约。

  应该让人民陪审员名至实归,在倍增计划中应该吸收更多的普通民众加入到陪审员行列中来,让真正的人民而非代表委员等社会精英来主导陪审制度,将人民提到法官的地位,成为“不穿法袍的法官”。

  王学进

【编辑:王硕】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