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揭“职业取款人”神秘面纱:他们的工作就是取钱

2014年04月28日 09:56 来源:中国甘肃网 参与互动(0)

  他们是一群神秘的人,每天匆匆忙忙地奔走于各个银行只是取款。

  他们来去都是乘出租车,取款用的全是假身份证。

  他们的行踪飘忽不定,且不停地变换手机号码,具有极强的反侦察意识……

  他们就是受雇于电信诈骗团伙的“职业取款人”。

  3月12日,随着兰州首例职业取款人案的宣判,这个陌生的“职业”引起社会的关注。什么是“职业取款人”?警方如何成功锁定案犯?此案的背后又隐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兰州市城关区检察院的办案检察官为大家揭开“职业取款人”的神秘面纱。

  两起电话诈骗案

  老同学天水遇车祸仗义出手却被骗

  2013年6月23日,在兰州某单位上班的李先生,突然接到一个陌生号码的来电。接通后,对方热情地说:“是李某某吗?我是邓某某啊。”李先生一听是“老同学”的来电,兴奋不已。他与邓某某是很要好的大学同学,但是毕业后邓某某在广州工作,多年未联系,从电话里声音听上去,李先生也没有发现什么差别。对方继续说:“我从广州到天水开会,麻烦你给我在天水订个宾馆,开完会后我还要到兰州办点儿事,咱们多年未见一起聊聊吧!”一听老同学要来,李先生高兴地说:“没问题啊,你看咱同学们你还想叫谁?我帮你联系联系。”对方说:“你看着联系就行。”放下电话后,李先生激动的心情始终不能平静。为了迎接“老同学”的到来,他立即在天水给邓某某订了宾馆,然后又翻出电话簿,联系了大学时比较要好的同学,甚至连各县的同学都联系上了,并在市区较好的饭店预订了一桌丰盛的午餐。可令李先生没有想到的是,他一时的兴奋,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6月25日,李先生还沉浸在就要与“老同学”见面的兴奋中,可一个电话,让他一下紧张起来。李先生又接到了“老同学”的电话,对方说:“我在天水出了交通事故,现在医院,手机也坏了,联系不到其他人,从宾馆的前台问到你的电话。”李先生一听,着实吓了一跳,出于关心赶忙问:“怎么样了?需不需要钱?”对方一口回绝,并安慰李先生不要着急。不久,“老同学”再次打来电话,对李先生说正在医院做检查。此刻,李先生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李先生再次问需不需要钱,对方仍旧一口回绝。一个小时后,李先生第三次接到了“老同学”的电话,说情况不太乐观,需要住院,自己身上带的钱不多,现在还要交9万元的住院押金,想麻烦李先生给自己先凑上些。没有多想的李先生立即答应,随后“老同学”给了李先生一个卡号,说是朋友的卡,李先生二话没说,放下电话马上到银行给“老同学”提供的银行卡号上打去9万元。

  “老同学”收到钱后,给李先生打来电话,说钱还是不够,此时李先生突然感到事情有些蹊跷,并对“老同学”的身份起了疑心。他细细回忆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越回忆越发现不对劲。“那个人说话装腔作势,而且对我的称呼也对不上号。”于是,他赶紧翻出手机中存有的邓同学的电话号码打过去,没想到得到的结果却让李先生瞠目结舌:原来对方一直在广州,并没有去天水,更别提什么到兰州之类的了。这时,李先生才知道自己遇到了所谓的电话诈骗团伙。如梦初醒的李先生,赶紧来到兰州市公安局城关分局报案。

  同学的儿子遇难事帮忙被骗1万元

  无独有偶。2013年8月1日,年近五旬的兰州男子柏先生接到一个奇怪的电话。“柏叔叔您好,我是付某某的儿子小伟,之前还去过您家。” “付某某的儿子小伟?”柏先生在记忆中搜索着,“对,对,我是有付某某这样一个同学,付某某这些年在老家还混得挺好。”柏先生口中呢喃着。为了保险起见,他几次确认对方是否是付某某的儿子。“叔叔,您的记性可真好。”寒暄几句后,对方却突然哭诉起来,他称自己在兰州被警察抓了。没等柏先生询问事情原委,对方在电话中便叙述了自己被抓的经过,原来小伟在兰州入住酒店后,因为没有禁住诱惑,找了“小姐“,碰到夜查民警被抓进了派出所,要交了罚款才可以放人。电话中对方称其把身上所有的现金都上交了,还差一点,希望柏叔叔可以救急。因这是丑事,不能让家人知道,恳请柏叔叔先给自己打钱交罚款,等见面后一并归还。“对方一直打电话,一个上午就打了4次。”柏先生起先听到很生气,但一想到同学儿子一个人在外地孤苦无依的便又心软了。另外,付同学在他们圈里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碍于情面的柏先生,就按照小伟提供的卡号,给打过去1万元。

  汇完钱,焦急等待着“小伟”的消息,这时,“小伟”又打电话来称钱收到了,但是派出所不放人,必须要交2万元钱。柏某说没有那么多钱,对方又说先汇5000元或者1万元都行。柏先生这下可犯了难,便提出先去“小伟”被扣押的派出所探望一下,结果对方匆忙挂断了电话。此时,柏先生回想了一下整个过程,感觉有些不对劲儿,于是拨打了报警电话。

  揭开神秘面纱

  “职业取款人”赚钱轻松

  兰州警方在受理这两起案件后,决定以案犯用于诈骗的银行卡账户信息为突破口,彻查资金流向。经查,李先生被骗的账户,开户人名叫“黄宾”,开户地为广东省茂名市一银行,李先生往这个账户中打入9万元。柏先生被骗的账户,开户人名也是叫“黄宾”。

  随后,警方通过银联系统调取该账户的交易记录,发现2013年6月25日下午,一名男子持这张卡从广东省茂名市一个县的ATM机和柜台上分四次取走9万元。2013年8月1日,该男子持柏先生打款的银行卡,分两次从ATM机上取走1万元。

  他从哪里来?有无同伙?作案后又去向何方?

  虽然案件有了一点线索,但犯罪嫌疑人的身份、人数以及作案后的轨迹都还是未知数。随着警方几个月的侦查发现,取款的男子只是一人行动,他与诈骗团伙的联系并不紧密,基本上都是对方和他在单线联系,而在案发前一个多月,该男子没有大量取款。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打草惊蛇被发现了,警方决定对该男子采取抓捕行动。

  落网后,该男子交代了整个作案过程。此人姓赖,今年23岁。他只是一名电话诈骗末端的小小蝼蚁,是电信诈骗中地位较低的一种角色,对于整个电信诈骗团伙的详情一概不知,他就是俗称的“职业取款人”。他曾是广东省茂名市的一名兽医,收入虽然不高,却还算固定。刚刚交了女朋友的赖某,因和女友同居生活,为了维持二人日常的花销,他从网上看到有人发帖雇工,说工作“轻松”、时间不限,每天只需按要求在银行或ATM机上替别人取钱、转账就能按比例提取报酬。于是,赖某便联系了网上的那名自称“老羊”的人。后“老羊”交给他20多张各类银行的银行卡,并告诉他只要等着他的电话,按要求去相应的银行取钱,就可以获得5%的提成,在除他应得的提成后将剩余的钱存入“老羊”指定的账户即可。据他了解,这些银行卡都是用假身份证办理的。身居幕后的“老板”由于没有胆量在当地取款,所以才会雇佣职业“取款人”为其效劳。

  2013年6月至7月,短短一个多月里,“老羊”随时打电话指令赖某去不同的银行用不同的卡取钱,转账,每天多则十几万元,少则几千元,有时赖某没时间去,就让他的女朋友蔡某帮忙去取钱、转账。对于每天这么多钱的来源,赖某和女朋友蔡某也私下议论过,蔡某说,广东附近有些村的村民专门从事电话诈骗的营生,估计“老羊”他们也是干这个的。但尝到了甜头的赖某、蔡某不舍得这种轻松赚钱的方法,心想:“反正我们只是取钱,又没有骗钱,被骗得人怎么也找不到我们这儿来吧。”2013年9月5日,当警察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一切已悔之晚矣。被骗的被害人报案后,警方通过银行交易明细、ATM机取款监控视频,早已锁定取款的赖某、蔡某二人。

  对话“职业取款人”

  切莫“聪明反被聪明误”

  2014年初,兰州市城关区检察院在审查后,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对赖某和他的女友蔡某依法提起公诉。该案在审理过程中,赖某和女友蔡某表现得相当懊悔。

  检察官:被捕前在什么单位工作?

  赖某:原来是一名兽医。

  检察官:为什么会想到去帮人提钱?

  赖某:我也是听别人说的,说干这个有5%的雇佣费用,来钱快,而且不累。

  检察官:具体怎么操作的?

  赖某:“老羊”留了我的手机号码,每次取钱时,“老羊”会主动联系我,如果要取钱,“老羊”打电话告诉我哪张卡有钱后,并给我指定具体到哪个银行取款,取多少钱。每次取到钱后,“老羊”给我发个账号,我就根据这个账号把钱汇过去,每次他给我的账号都是不一样的,我也记不清了,他的手机号也经常换。

  2014年3月12日,兰州市城关区法院对该案作出一审判决。法院审理后认为,因为赖、蔡二人没有参与、实施电话诈骗的行为,也没有与诈骗主犯共谋的情节,只是在诈骗团伙成员代号为“老羊”的指使下,对明知是他人诈骗来的钱财实施了隐瞒、转移的犯罪事实,其行为均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故法院一审判决,赖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蔡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

  案件点评

  掩卷沉思,本案是一起极为典型的电信诈骗案。犯罪集团组织严密、分工明确,“老板”单线联系“职业取款人”,遥控指挥诈骗全过程。 “职业取款人”频繁更换银行卡、身份证和手机号码,作案手法极为隐蔽。这些无不呈现出专业化、智能化、有组织化的特征。

  兰州市城关区检察院检察官彭维萍说,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电信诈骗犯罪持续高发,手段翻新、方式多样,着实令人眼花缭乱。专门帮人取钱的“职业取款人”,是近年来出现的犯罪新手段,这些人为犯罪分子掩饰、转移犯罪所得提供所谓的“专业服务”,甚至帮犯罪团伙“洗黑钱”,严重影响了司法机关调查、打击犯罪活动,给社会和谐稳定也带来了严重隐患。

  本案的成功告破,揭示了隐藏在电信诈骗犯罪深处的一条“黑色产业链”。(西部商报报道 记者 樊丽 通讯员 郑蓉 实习生 王方艳)

【编辑:王硕】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